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一季度经济数据。尽管GDp增速放缓至7%,但民生领域指标仍显出向好趋势。
就业,总体保持稳定。受春节较晚、经济放缓影响,城镇新增就业同比略有下降,调查失业率仍处在较低水平。
收入,继续充实合理。居民收入以快于GDp的速度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下降。
——编 者
【就业】
总体保持稳定
表现好过预期
本报记者 白天亮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
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320万,调查失业率在5.1%左右,总体比较稳定。
就业是个滞后指标,目前来讲就业形势比较稳定,再加上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就业比预期表现要好,但对此不能掉以轻心。随着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还是要关注就业压力持续上升的苗头,要未雨绸缪,要加大托底线的改革力度,使中国经济在改革之中、转型之中,既稳增长又调结构、既保就业又惠民生。
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
去年一季度,我国城镇新增就业344万人,今年相比之下减少了24万人。新增就业有所下降,要看到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春节较晚的因素。今年春节是2月18日,许多用工单位在农历正月十五后才陆续开工,整个一季度释放的用工需求较少。同期,劳动力外出求职的数量也有所减少。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外出务工劳动力比去年下降了3.6%,减少600万。这也是因为很多农民工要在正月十五后才外出就业。按照这个时间计算,假期持续到3月5日,在调查时点很多农民工还在老家探亲。
二是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的影响在显现。就业走势与经济走势通常是一致的。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城镇新增就业规模此前虽持续增长,但同比增幅一直在缩小,从2010年的5.99%下降到2013年的3.48%,2014年较2013年仅增加了12万人,增幅不到1%,今年一季度则出现了减少。
尽管城镇新增就业数量有所下降,但是同步考察调查失业率等数据,就业总体仍处于稳定的状态,没有出现集中、明显的失业。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的失业率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这也从一方面表明,尽管一季度的经济增速降至7%,但主要指标仍在合理区间,就业基本上可以承受。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影响的显现,要更加关注就业的变化,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有可能引发的下岗失业。今后应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社会活力,注重稳增长和促就业的良性互动,通过转型升级、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高端服务业,培育更多技术密集型岗位、智力密集型岗位。
【收入】
增幅与GDp基本同步
农村增长仍快于城镇
本报记者 柴秋实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87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8.1%,和GDp增长基本同步。
尽管增长速度有所回落,收入分配结构有积极变化。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以至于城乡居民的收入倍差在下降。一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是2.61,比去年同期缩小0.05。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释放出积极的民生领域发展信号。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超过7%的GDp增速。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为8.9%,不仅明显快于同期的城乡居民整体收入增速,也快于去年全年的城乡居民整体收入8.0%的增速。这反映出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在持续改善。
按常住地分类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72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9元,同比实际增长8.9%。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都在3以上。近几年随着深化土地、金融等多领域的改革,以及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落实,城乡收入倍差已缩至2.61。
按收入来源分,一季度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仍然最多,但转移净收入的同比增速明显快于其他类型收入,达到12.8%。去年全国有19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达到14.1%。包括职业年金等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完善,对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保证资源有效配置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民生领域的效率和公平问题将得到更大改善。
从地区划分来看,相较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增速明显提升。社会统筹力度的增加,使得区域间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实现就业是保障居民收入的最根本来源。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不断降低的创业门槛、持续被激发的市场活力,都是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的有力支撑。
收入在增长,消费也要跟上。要让老百姓有钱也敢花,为他们免除后顾之忧。需要政府在社保、养老等领域持续发力,发挥好兜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