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xysbaby 的回复: (写于4/17/2002 2:40:26 pM)
世界上任何教育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蒙台梭利教育法有不足是正常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上世纪初,蒙台梭利教育法刚进入美国时,也受到在美国教育界极富盛名的克伯屈(William Kilpatrick)教授的极力反对。正是由于克伯屈的一言不慎,导致蒙台梭利教育法在美国受冷落而未被重新考虑长达四十年之久。权威的话不都是正确的。
1896年,蒙台梭利在罗马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诊所任职时,常去访视罗马各个心智障碍儿童收容所,认为这些孩子可以籍特殊教育来加以矫治。于是,她就把她的教育法应用到这些孩子身上。经过两年的教育,这些孩子的程度足可以到普通学校和正常的孩子一起接受测验,并顺利通过测验。蒙台梭利遂想,如果将类似的教育方法用在那些正常的孩子身上,必将成果显著。
从此以后,蒙台梭利决定终身奉献于教育事业,将教育法应用于正常孩子,并逐步发展和完善了蒙台梭利教育法。——蒙台梭利的贡献当然是对普通孩子教育上的贡献。
关于蒙台梭利教具,这是很多蒙台梭利“学子”的共同弱点,也代表着这些“学子”的传统方面。其实蒙台梭利方法不注重、不强调教具,更不归结为教具。教具只是蒙台梭利教育法中很小的一部分。蒙台梭利本人就极少说教具,强调教具本来就是后人们强加的。
“早期阅读”只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精华之一。但蒙台梭利是讲究水到渠成地学,不是拔苗助长。
实际上,非重点地但相对完备地、非刻意地但有意地提供智力环境——这种环境常常零散地天然存在着——是儿童的需求,是儿童的启蒙、启智的重要因素。
从孩子出生不久,我们就开始给孩子唱儿歌、讲故事,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培养孩子爱听故事、爱看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看,是和妈妈一起看)的好习惯。Rubie 爸爸在一篇关于语言问题的文章中提到“在学习语言以前,理解能力产生于其他技能以前;在理解能力建立以后,再教听、说技能;”,同样,阅读也是如此,在孩子能理解很复杂的书面语言后,认字已经是很容易的事了,就如诸葛亮的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mickeybaby 的回复: (写于4/15/2002 6:33:33 pM)
非常同意木村久一的看法。去年7月,根据很多已接触蒙氏教育的妈妈的推荐,我邮购了几本蒙氏书籍,并抽空阅读。但我一本也没看完,就从心里否定了蒙氏教育的某些观点和做法。举个简单的例子。蒙氏教育要求家长或幼儿园老师将家里或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得尽量适应孩子的需要,一句话,孩子至上。事实上,现实社会不可能去适应孩子,反过来,孩子要尽量去适应社会(不包括恶劣的风气——先说出来,免得各位扔石头)。蒙氏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习惯于外界给予的过度呵护,一旦成人,不知如何适应他们不得不独立面对的真实社会。
hxysbaby 的回复:(写于4/17/2002 3:04:41 pM)
蒙台梭利教育法注重的是尊重孩子,这和孩子至上是两码事。
蒙台梭利对儿童们的尊重、信任和耐心,让孩子们感觉到他们所负担的是最严肃的责任,而且他们也有足够的能力去尽到他们的责任。您不希望您的孩子也有如此的能力?!
几本蒙氏书籍,您一本都没看完,就从心里否定了蒙氏教育的某些观点和做法,有点武断了吧?
domino 的回复: (写于4/16/2002 4:30:09 pM)
Mickeybaby,你好。我想,蒙氏主张把家里的环境布置得尽量适合孩子,正是为了帮助孩子适应社会。我不知道您理解的“适合孩子”是什么。我理解就是尽可能地把环境布置成能够让孩子自己动手、自己操作的环境。比如,把危险的东西放在孩子够不找的地方,在家具尖角处绑上毛巾等软物,方便孩子的运动、探索;把他的玩具、书刊放在比较低的地方,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他可以自己去取,不需要大人的帮助。等等。我认为这不是过度呵护,恰恰是鼓励孩子独立,有利于孩子将来面对社会。
淮安婴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