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mei的原帖:(写于11/29/00 4:09:44 AM)
好久没有来,今天一来就看到心痕写的读书感想。恰好新浪教育论坛上对此有一些讨论,我贴点不同的声音吧。
要声明的是,我并未看过此书,只从报纸上了解了一点,但对于所谓“塑造”的教育,却并不敢完全赞同。中国从来不缺好学生,每年进哈佛的也有不少。
也许,对孩子的教育,总是与父母的人生观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想得远一些。
孩子进了哈佛就值得写本书?要知道每年哈佛录取的新生好几千人,而跟哈佛同样好的学校在美国和全世界少说也得二十来所吧(有意思的是哈佛在中国的名气似乎比在美国还大)。再说什么哈佛看中的是她的全面素质云云,学校给学生发的录取通知书都是一模一样的,所有新生被录取都是因为他们的全面素质!再说,哪个学校录取新生都有走了眼的时候,就象北大学生也有一些水平不高的一样,进了哈佛不能说明你的素质真的就是高。至于免收学习和生活费用,如果一个学生家庭条件不好,就可以获得这种奖学金,并不说明他在当年新生里是优秀的。看看这本书,看看其他人怎么做家长肯定没坏处,但拿个哈佛录取通知书说事,让我觉得很不舒服。
还是上次说过的,看看别的父母怎样教育孩子没有坏处,但千万不可把别人的做法奉为经典照搬到自己孩子身上。
第一,孩子考上哈佛不能说明她父母的教育方法成功,因为孩子自身的素质可能就是好,父母的教育也许只起了很小的作用。这就象你买的菜装在一个塑料袋里,如果没有袋装,菜也还是菜。
第二,即使她上哈佛确实是因为她父母的教育方法,那也不说明谁用了她父母的方法谁的孩子就能上名校。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在教育孩子上,没有什么高效低耗的方法。教育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父母全身心的付出,而孩子又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要孩子成为什么样才是“高效”?
第三,进了哈佛是否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素质高?我上次说过,哈佛这种名气的学校全世界少说得有二十所以上,另外还有许多学校名气不如哈佛而教育质量却毫不逊色。每一年能进这些学校的得有多少人?再说,素质是否就指学习能力。当然在今天的中国,所谓素质教育实际上也是学习能力的教育,而在我看来,一个人的素质高,还在于他要有生活常识,有与人相处的能力,对于自己和生活有认识,能够独立地给自己创造一个幸福生活并且作有责任心的公民。而这些,不是进名校就能学到的。
第四,反过来说,素质高就一定要进名校?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好才是好孩子?按理说,学生只要能考及格就已经意味着他掌握了应该学的知识。为什么孩子不能成为一个技术精湛的木匠?不能成为一个忠于职守的酒店看门的?不能成为一个受孩子爱的幼儿园老师?
不可否认,有些家长让孩子一心念书是为了在人前面上有光,但大多数家长是为了孩子,想让孩子过幸福的生活。但是,什么是幸福?孩子如果能成为一个心智成熟、懂事又懂得生活的人,如果他用自己的一生干自己最喜欢的事,那才是幸福。如果他被社会流行的价值观牵着鼻子走,那就不是幸福。而今天我们作父母的,能否先做到不被社会流行的价值观牵着鼻子走?
我并没有看过这本书,所以我的批评也不是针对这本书。我的批评,是针对您把这本书当宝贝每隔一两天给大家推荐一次。这是我“不能苟同”帖子的第一句话:“还是上次说过的,看看别的父母怎样教育孩子没有坏处,但千万不可把别人的做法奉为经典照搬到自己孩子身上。”理由现在再说一遍:
1、孩子上了哈佛不一定就是素质高。
2、孩子考上哈佛是否是父母教育方法的成功,谁也不知道。
3、就算是父母教育的成功,也无法照搬给其他孩子。
4、就算能够照搬,也不一定应该照搬,因为各人有各人的志向,不是人人都想进名校。
您谈到书中并不是只讲学习,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但从您提供的目录来看,考哈佛都成了挑战人生,冲刺哈佛,附录则是申请留美的方法和经验,我想这本书的重点在哪还是很明显的。至于您说的作者观点其实跟我的很相似,那我就更不用看这本书了,是不是?
再说一次,我没有反对任何人看这本书,我反对的是您把这本书当成经典的态度。
有感于哈佛女孩(下)
淮安婴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