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儿童青少年的文化
卜卫教授在《父母必读》创刊30周年庆典暨二十一世纪儿童发展论坛的演讲
专家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卜卫教授。卜卫教授同时也是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和丹麦亚洲研究所等访问学者。
卜卫: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这个场合让我想起我们做过《父母必读》的二十五周年的纪念,我自己跟《父母必读》很有渊源。我其实特别感谢《父母必读》,因为九十年代初的《父母必读》两任主编,曾经邀请我给《父母必读》写稿子,其实我当时不会写普及文章的稿子,我还记得王占军当时坐在我办公室跟我要稿子,我给他一个论文,一个调查报告,他自己改成一个普及性文章,从那时开始我给《父母必读》写稿。而且特别感谢《父母必读》在这里开了一个专栏,跟家长进行交流。后来我在《父母必读》大概发表过四十多篇文章,而且有一些最重要的收获,是从《父母必读》交往中得来的。后来主要研究成果也是逐渐出版,新闻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专著,还有媒介与儿童教育也出版了。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尊重儿童青少年文化。主要有几个问题:一个是媒介素养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教导儿童因势利导,我们可以怎么样怎么样,媒介素质教育到底是父母还是儿童青少年的稻草;第二是我们为什么尊重儿童青少年文化,第三是少数群体的儿童青少年文化,最后一个是儿童青少年的成长。
在《父母必读》25周年的时候,我们已经讲到了媒介素养教育,其实传到中国以后,有一个基本问题的逻辑,这个逻辑是说媒介比较坏,儿童比较傻,所以我们要有一个教育让儿童抵抗大众媒介,避免负面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逻辑。
媒介素质教育到底是父母还是儿童青少年的稻草
其实一开始媒介素养教育是抗拒大众媒介,五十年代北美地区摇滚开始普及,以后是电影、摇滚乐、电子游戏,然后到现在发展到互联网,这个过程中很多儿童教育专家以及家长觉得要抗拒,很害怕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基本上通过这个教育抗拒大众媒介的影响。
第二个阶段到五六十年代开始反省,这样抗拒对不对,所以采取另外一种教学的态度:分析和批判,到今天实际上已经变化为赋权,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儿童拥有控制自己的生活的能力,所以很多的教育也不是老师教,学生听,而是变成以儿童青少年为中心。所有的变化是因为媒体和儿童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而且就是在当时有一种看法,我们的文化分为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所以高级文化芭蕾、歌剧那是非常高雅的,但是可能是一些街舞什么的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当然这种看法是完全改变了,在文化上他们价值是相等的。当时新媒介出现的时候,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一种手段,媒体可能造成的伤害就会被夸大,为什么谈到互联网,报纸上全是网瘾,大批的青少年从里面获得益处,但是它不会报道。
后来研究说明高级文化就是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是模糊的,儿童青少年也是有自主性和判断性的。而且在接触媒介当中,也不是一个被动的受害者,在这种情况下,现在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不再必然与儿童媒介经验,就是以学生的媒介经验出发,而不是从教师教学的经验出发。开展媒介教育,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那么媒介素养教育,现在不在于保护,而在于发展青少年对于媒体的了解和参与,特别鼓励青少年自己做自己的小媒体,使儿童青少年有能力对自己行为做出有利的决定,所以媒介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保护。
共4页1234下一页阅读全文
淮安婴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