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北京教育播报”可以订阅哦!
午睡起来,参加下午的英语科高考,却因为一时疏忽,戴着手表进入了考场,小云发现自己戴着手表后,立刻报告了监考老师,并将手表上交,随后继续考试。可当天的英语考试结束后,工作人员告诉小云的父亲,他的女儿因为戴手表进考场,英语单科高考成绩被取消。(6月18日《扬子晚报》)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高考是涉及许多家庭、考生命运和前途的大事,其规矩事关公平,自然不得马虎。也因此,高考规矩逐年收紧,今年更被媒体形容为“史上最严”。但面对一个因疏忽误戴手表进考场、发现后立即主动报告并自觉上交的诚信女孩,这样一纸取消成绩的“硬”规矩表面看是“赢”了规矩,但也难免“伤”了人心。而女孩对自己的诚信的怀疑及其带来的社会负面效应更是不可忽视的。
规矩当然要“硬”,按照《2016年福建省普通高考考场规则》,其中明确规定手表不能带入考场。而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携带规定以外的物品进入考场的,取消该科目考试成绩。
这些规定原本都没有错,但一起起的争议事件表明,我们的规定除了“严”和“硬”,是否也应考虑“细”一些、“人性”一些,尤其对那些非故意的考生,我们的规定处分前能否尽一份提醒或者调查的温情义务呢。 毕竟,对类似小云这样的女孩和家庭来说,执行一纸“硬”规定容易,带来的内伤以及对自己诚信行为的怀疑却是规矩制定者们不能不认真考虑的。
面对作弊手段的日益翻新和高科技化,高考规矩愈来愈严是大势所趋。高考作为万千学子人生的一件大事,只有“严”字当头才可能守护高考的公平。但类似“眼镜门”“手表门”事件的争议表明,守护高考公平只靠严规矩还是远远不够的,“严”如果疏之于“细”,疏之于“仁”,只为“严”而严,这样的“严”只会让人质疑,执行中也很难让人心服口服。
就小云误戴手表事件而言,若小云真作弊了,落得被取消考试成绩的下场也是其咎由自取,谁也不会为其鸣冤叫屈。但问题是,她只是戴手表进了考场,并没有作弊之行为,并且自己发现误戴后还出于对制度的信任主动上交了手表,再得到和故意作弊考生同样的“待遇”难免让人不服。 实际上,要判定手表是否具备舞弊功能,从技术上说鉴定起来并不算太难。退一步说,即便对小云“严惩不贷”,那当初一道道安检程序的疏漏又有谁来负责呢!
规矩制定者们应该明白,人们对小云事件处理的质疑并非要求对舞弊行为网开一面,而是面对越来越严格的高考,在制度和措施上也要严细并用,更细化一些,要多考虑考生和考场的实际情形一些。如此才能让我们的规矩不仅能靠“严”守护公平,更能靠“细”靠“仁”赢得信任、赢得人心。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员线教平,执笔:张晓震;图片来源网络)
觉得不错请点赞并分享吧!
↓↓↓↓↓
淮安青少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