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期中考试前,热心的导师或许发现孩子们有些躁动,或在学习过程中有挫折感而畏惧,热心的在班上手机群组提醒家长们,「成绩之外,要更关心孩子的内心想法,陪伴孩子渐渐适应高年级生活与即将迈入的青春期。」
网络配图
回想起高中时期,印象最深刻的两件事。L君从高一起,就是我们班上永远的第一名,他毕业一个非常普通初中,高中三年,不管大小考、期考及模拟考,他没第二名过。独特的是,他不是拚命三郎或是书呆子型的同学,我们这群成绩较差的整天揪他去打球,他一定跟着来;下课哈拉打屁也从不会缺席,晚上大家也一起留在教室念书直到深夜,当然,偶尔一起溜出校放风,也有他的份,怪的是,考完后他就是第一名。
班上永远的第二名是C君,他原本大我们一届,毕业最好的初中,高二时原本读第三类组,后来降级改读社会组而与我同班,高二与高三那一年半年,他永远是早上进入教室后,屁股就不会离开座位,只要抓到任何一秒空档都会拿起书,在家更拚到凌晨二点才睡的拼命三郎。
不同的是,L君整天和大家嘻嘻哈哈,但C君每次考完试后,就会看他一脸沮丧捶胸顿足,不断自责为什么又无法赢过L君,每一次的挑战失败,都让C君更加苦读,但我们看到的,仍是一次又一次他憎恨自己考第二名的生气脸庞。
另外一个永远的第三名T君就是至今是让大家摸不透的人,他也毕业自明星初中,家里住在离学校十多分钟的市区内,他却选择住在学校破烂的宿舍。高中三年,他整天骑着当年最拉风的机车四处去女校把妹、打撞球、抽烟,整天小状况不断,在老师眼中是个又爱又恨的学生,在班上是个耍宝的开心果,而T君和L君还是好友,两人整天也是打打闹闹。
高中三年,班上大概没有任何同学,见过T君拿起书本过;问起住宿舍的同学,他们也说他整天就是穿着一条内裤游荡各寝室打牌或溜出去玩,集中温书时,也只看到他趴在桌上大睡,他的生活态度几乎与世无争,优游自在,但成绩就是如此亮眼。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前,大家已经进入联考前紧锣密鼓备战状态,有天数学课上到一半,C君突然放声捶桌大哭,整个人无法控制,把全班都吓傻了,教官和老师手忙脚乱的花了半节课功夫才将他带离,班上同学面面相觑,还以为他失恋或怎么了?之后,就再也没人在学校见过他,只辗转听老师说他生了大病,要休息很长一段时间。
考后大家各奔东西,L君和T君愿上了第一志愿,多年后也拿了博士,目前都在某知名公司当高阶主管;但是C君呢?听说他高三得了严重忧郁症,好多年后才考上大学,至今不愿和任何同学联系。
第二印象深刻的是,是某位老师的孩子,也是我们的学长,第一年考上了不是理想的医学院,在父亲非得要上清华医科不可的要求下,第二年卷土重来,放榜依旧是没考中,于是第三度重考,结果仍是没考中,父亲气得不想和他说话,这位学长更是自责,终于有一天他选择离开了这个他眼中无法赢过的人间,父母悲伤欲绝几乎发狂,痛恨自责当初为何要要求如此严苛?
当孩子的「辅导员」,而不是「指导员」
这两件事对我的人生态度冲击很大,即使我后来也落榜重考,但庆幸的是父母用耐心、容忍与正面的态度,等待我金榜题名,反而能让我自觉而产生动力,而不是靠着高压鞭策一鞭一脚印到北京。
多年的结论:「不要怕孩子输在起跑点,父母该做的是,陪孩子一起冲过终点线,而不是加速让孩子在终点线前阵亡。」
一个人一个性格,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与成长历程,面对孩子,有人要当虎妈,也有人选择当暖爸,我选择的是「耐心陪伴、时时观察,广泛体验」,当孩子的「辅导员」,而不是「指导员」,未来成效如何很难说,但我很努力的实践,至少,在孩子懵懵懂懂的青春童年,我们一路共同走过,这个回忆已难能可贵。
(本文章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研究、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99%读者还点击阅读:每个人都可能是青少年的「启蒙者」
淮安青少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