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教育网 青少年心理健康

守护青少年的自由,说得容易做得难


时间:2016-10-23 09:01:29   编辑:淮安教育网

孩子最需要的是大人的「从旁守护」

「从旁守护」青少年的成长,可说是辅助者最重要的任务。成长是一条辛苦的路,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走过。对孩子来说,这时候如果有人从旁守护整个过程,他会非常安心。

对某个个人来说,真正的成长,是他自己找出或是铺设一条「自己的」路,这不是可以经由他人轻易教导的。

因此,当他在这条痛苦的路上前进的期间,其他人除了从旁守护之外,什么事情也无法做。

守护青少年的自由,说得容易做得难

  话虽如此,各位能够了解从旁守护是多么困难与痛苦吗?

如果用更详细的说法来说明从旁守护,就是尽量给予孩子自由,持续陪伴在他的身旁,永远不失去期待。

举例来说,某位青年因为工作上的一些小事,就与上司吵架辞职,这样反覆发生几次之后,当他再次表示想要找工作时,我们能够「不对他失去期待」吗?一般来说,需要辅助的人,都是很难让人产生期待,或是让人不想给予自由的人。但正因为如此,不对他失去期待以及给予自由才有意义。

为了持续抱着期待,我们必须学习相信人类的可能性。几乎所有的人,都只靠着孩子的外在表现来判断「那家伙不行」,或是「期待他也没用」。

很多人会感叹「孩子一点都没有改变,一直无法变好」,但世界上不太可能有「一成不变」的事情。我们在断定同样事情会再度发生之前,必须试着仔细思考是不是有哪些部分改变了。只要有一点点改善的迹象,就能持续给予期待。

给予孩子自由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然,我们不能连自杀的自由都允许。但是有些孩子在大人静静地听自己描述自杀的想法却没有阻止时,就能主动放弃自杀的念头,决定再努力看看。所以当孩子说想要自杀时,不需要慌忙阻止,而是应该陪伴他直到忍受不了为止。

这时候的感觉,就像是辅助者的容许量与青少年心底的破坏力,正在危险的边缘角力。只要在努力持续这样的角力中锻链,我们的能量也会逐渐变大。

有时候,和孩子的「对决」是必要的

信赖孩子的可能性,让孩子靠着自己灵魂的作用治愈,听起来充满优点,但我也必须说,这个过程伴随着极大的危险性。

举例来说,假设我们一直对拒绝上学的青少年怀着期待,从旁守护着他,如果他逐渐恢复精神还好,但他有时也会说出「我想离家出走」之类的话。虽然我们可以感受到存在于离家出走这个行为背后的意志,然而如果他真的离家出走,发生危险的机率也会大幅提高。不过,我们能够阻止他离家出走吗?如果轻易地阻止他,可能会摘除他好不容易萌生的独立意志。

如果以为自己轻松就能带给孩子帮助,那就想得太美了。「守护」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不要轻易帮孩子的行为贴上「背叛」的标签

想要帮助他人的人,不可能没有经历过背叛吧?最典型的例子如下。有一位再三犯下偷窃与离家出走的高中生,他的家庭也很不幸,导师同情他,让他住在自己的宿舍里,和他一起生活,於是他彷佛变了一个人似的,品行变好了。就在导师因为其他老师的称赞而沾沾自喜时,这位学生又再度偷了导师的薪水离家出走。各位听到这样的例子有什么感想呢?或许会觉得面对不良少年时,果然不能大意?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位导师是否得意忘形了呢?当他把这名学生当成自豪的话题,表示这名学生是因为自己的收留、指导才变好时,这名学生会怎么想呢?他或许会觉得老师对自己这么好不是因为爱,而是想要利用自己,既然如此,自己就要让老师好看。他会这么想也不是不可能的。

或者也可以这么想。这位学生在不幸的家庭中长大,应该屡次遭到父母背叛吧?每当他觉得这次应该会顺利的时候,父母又会再次背叛他。他或许想让将自己视为亲人的导师,透过亲身体验了解他的悲伤与痛苦。又或者可以这么想,导师太过热心,因此他也配合老师当一个好孩子。

人的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他为了配合导师的步调太过努力,这时或许想要休息一下。他或许想说「老师,你太急了,我们放慢速度吧!」

可能这三个原因都是正确的,但也有可能都是错的。重要的是,不能立刻就断定青少年的行为是「背叛」,而是应该试着将这个行为当成沟通的手段,去思考孩子想透过这个行为传达什么讯息。

如果一、两次的关切就能让人重新振作,事情未免太过容易。孩子一再反覆类似的行为,在过程中逐渐改变,才是理所当然的常态。

(本文章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研究、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99%读者还点击阅读:家长冷静帮青少年们度难关

淮安青少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