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些事情我们别无选择,这句话应该有很多人再同意不过,可是谈到教养,我们偏偏竟然都固执地不愿承认,自寻烦恼之外,我们还一直找孩子麻烦。
比如说,讨论「父母能不能当孩子的朋友」就是个十足的假议题。我们哪有办法「决定」要不要当孩子的朋友?重点是孩子能不能、要不要视你是朋友。
回到具体的项目上,这个原则依旧适用,例如:可不可以玩电动、该不该让他自己上学、要不要让孩子补习……这些看似家长能够做决定的事情,往往占据我们很多时间讨论。
限制规范,到底防了什么?其中一件就是孩子人身安全和自由之间的挣扎,特别是近年来几起社会随机杀人与杀童案,让许多父母开始「收手」,用放大镜检视孩子生活里的「安全漏洞」,恐惧也延伸至孩子其他的自主活动,尤其针对户外活动与社会互动等方面加倍限缩,深怕遭遇无可挽回的危险。
孩子参加一个团体活动,每周花一个下午在老师带领下探访自然步道,同龄的孩子们活泼好动,小男生们个个身手矫健,爬树登高不算什么,随手一抓就能把各类昆虫乖乖请进观察盒里。小女生们则对花花草草小果子很有兴趣,观察力也很强,各自用自己的节奏享受美好的自然生态。
小男生们从地上拾起树枝枯木,兴致一来就当成刀剑随手比划起来。树枝长短粗细不一、加上原始断裂处较为尖锐,有好几次差点挥打到对方,让旁边的家长们不禁捏把冷汗;此外,在宽度不大、只能纵队前进的步道上,孩子们拿握树枝行走移动,也有可能让自己和前後的同伴受伤。不喜追打游戏的小女生们也常有抱怨,虽然男孩们自成一区玩耍,但是玩开之后四处奔跑,她们得提心吊胆注意四面八方飞舞的树枝棍子。
情况越演越烈,「不要这样玩」、「不要再捡棍子」的口头禁令开始出现,家长和孩子的冲突也随之升高,原本愉悦的课堂气氛变得紧张不已,家长们不仅担心自己孩子的安危,更担心对别人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不同孩子的需求,应该受到同等尊重
不同家庭的价值观与包容度差异很大,在标准不一的情境里,孩子们会无所适从并多方试探规范底线,於是老师和家长共同决定一起和孩子们正式讨论这个困扰彼此的问题。
男孩们先说说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要玩这些游戏?为什么我们觉得不会受伤?为什么拿棍子比较好玩?
女孩们也说说她们的感受:我们为什么害怕?为什么没有参与男孩们的游戏也会不自在?
家长们也说出各种担心和疑虑:为什么一定要玩这个游戏?为什么你们这么有把握不造成伤害?小心就一定可以不受伤吗?万一别人受伤该怎么办?谁能够为此负责呢?
各自陈述之后紧接着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孩子和家长群都同意整体活动安全是最重要的优先考量,然而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共识和交集。说服不了家长老师,眼看着就快要被禁止捡拾树枝棍子,几个孩子有点急了。
身为女孩的家长,尤其又有个谨慎小心的孩子,自然能体会那种潜在的担心压力,但若我们尊重这些孩子们免於恐惧的自由,是不是也应该以同等比例尊重另一群孩子们游戏的自由呢?会不会我们过于简化这个问题,没有更深入的挖掘而忽略其他的可能性呢?
如果连在大自然里都不能随心所欲地自由嬉戏,那么哪里可以呢?大自然应该是最大的空间了吧!
如果这些挥打游戏在平地上玩而不是在山上、步道上,是不是我们的担心会少一点?这是第二个问题。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将那些『万一』的伤害,降低成可接受的风险?第三个问题。
男孩们听到这些问题精神一振,纷纷贡献许多方法和「保证」,他们努力争取的可爱模样令人感动,很快地重新讨论后,我们决定请老师指导我们「如何选择正确的树枝枯木,以及如何把树枝变成更安全不伤人的棍棒」;此外,男孩们也无异议地同意,若对方表示不想游戏,就必须尊重意愿立刻停止,玩游戏时必须选择平坦空旷的地方,否则就必须听从大人建议停止。接下来的时间,大家愉快地跟老师学习该怎么辨认树木的坚固程度、如何选择适合自己身高比例的枝木,以及该如何整理捡来的树枝,让它变得安全无虑。
「零风险」,是不切实际的期待
世上没有零风险的活动,我们自以为能掌控绝大多数的风险,然而许多资料显示我们根本搞错方向,那些我们伤透脑筋的选择题,其实发生机率微乎其微,真正每天造成安全疑虑的那些因素,做父母的根本无从干涉起,也就是说「我们根本没有什么选择」。
这些事故并非令人惧怕的掳人勒索、随机砍人,而是每天生活日常里的「活动」意外:跌落、坠落、溺水、交通意外,还有火灾地震……等等;至于其他受伤的案件里,最多来自同学间的打闹游戏,像是楼梯间推挤失足、走廊上奔跑追撞、争吵时的肢体冲突……等等,还有少数来自环境管理不当或设备老旧,比如:实验时未做好防护措施、游戏教具毁损造成受伤。
看来,生活处处是危机啊,每天孩子平安健康原来这么困难。若真要关心孩子的安全,也许我们该放下「要不要让他自己上学」、「要不要让他自己和同学出去玩」这种操心烦恼,这些假议题保护不了孩子,我们根本不可能禁止孩子出门去啊。
我们可以藉由充实防灾避难知识降低天灾人祸,或透过专业管理把环境设备的疏失降到最低,但这些发生频率较高的意外往往来自孩子们无心的打闹伤害,面对这些「不知道会这样」、「不是故意的」情境,又该怎么努力呢?
孩子们间的游戏打闹原本就是天性,缺乏的是对自我行为的理解和控制,经过这些学习和讨论,即使仍有规范,我们和孩子们却感到更加自由:我们没有放弃安全第一的原则,也充分尊重每个人的差异,最重要的是孩子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一味的禁止或惩罚,并不能帮助孩子意识到个体自由的极限,和对他人空间的尊重,更无法让孩子从生活经验中成长,面临安全问题时也是如此。做父母的我们并不是去选择什么是安全行为、安全活动,而是当作「没有选择」般去面对这些风险,并带着孩子学习管理和控制风险。
人生最大的冒险就是不冒险,我们应该不想孩子承受「最大的冒险」,不是吗?
家长的日常反思
-还有哪些事情也包埋着我们的恐惧?
-每个父母的恐惧都相同吗?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
-恐惧带来的是积极的进步还是消极的逃避?
-孩子若想探索更多未知领域,我们传递给孩子的是勇气还是恐惧?
(本文章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研究、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99%读者还点击阅读:让孩子知道:外面世界不会轻易原谅你
淮安青少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