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教育网 青少年心理健康

好孩子必须培养自己本身的判断力


时间:2016-10-16 09:03:23   编辑:淮安教育网

怎么样才是好孩子?

当大人称赞一个孩子是「好孩子」的时候,这孩子通常给人听从父母与师长教诲的印象,说得更极端一点,就是「配合大人的孩子」,但是,这反而会妨碍孩子长成有自主性与责任感的大人吧?

真正的好孩子,必须培养自己本身的判断力。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实际执行起来却相当困难。

「好孩子」必须从某处打破「好孩子」的外壳,才能成为真正的好孩子。

好孩子必须培养自己本身的判断力

网络配图

  恶的作用

孩子为了获得自主性,有时会不惜反抗父母的教诲,试着采取行动。孩子只有尝试这么做,才能亲身体会到父母所说的事情究竟是正确的,还是将使他陷入深沉的悔恨。孩子冲撞现实的同时,也在培养他的自主性。如果没有经过这种循序渐进的「练习」,在压抑的自主性突然浮出表面时,就会采取偏离现实的形式,譬如企图透过离家出走,使自己能够独当一面。换言之,孩子为了成为真正的好孩子,必须体验适当的恶。话虽如此,大人也不需要「鼓励孩子做坏事」。坏事就是坏事,我们还是需要禁止,但同时也适度保障孩子的自由,让他们透过自己的力量,「自然地」好好完成分辨善恶这个困难的课题。

然而我们必须有所自觉,近年来这里所说的「自然而然」变得愈来愈难。从前的大人拼命想要禁止孩子做坏事,但孩子数量多,父母也都很忙,无法那么紧密地监视孩子,孩子自然拥有适当的自由,能够体验适度的恶,但是,现代人孩子一般生得少,母亲从事的家务也变少,双亲对孩子的期待度变得更高,大人对孩子的监视在不知不觉间变得紧密,孩子逐渐失去「自然而然」去分辨善恶的优势。可想而知,最近这种可说是「人工好孩子」的好孩子,已变得愈来愈多。

想要养育出「好孩子」的父母,看似拼命为孩子着想,但内心多半隐藏着害怕自己碰到麻烦的自私。心中也怀着如果孩子走在自己铺好的路上,自己就随时都能安心的想法。

说明到此,我想各位都能理解,大人完全不需要鼓励孩子做坏事,但必须给予他们内在自由度,做坏事的可能性也包含在内,在这同时,对他们予以信赖。这么做通常伴随着危险性,因此父母或许会觉得这很难,但父母如果能够了解,即使试着打造出人工的好孩子,最后他们还是会反弹,反而可能遭遇更强烈的危险,那么,就能忍耐孩子小小的「恶」吧!

因为先前把孩子绑得太紧而失败,所以接下来改采放任主义,但即使这么想,孩子的发展仍不如所愿。面对孩子时,是要斥责他才好,还是不斥责才他好;是要管理才好,还是放任才好,像这样二选一的单纯讨论,没有什么意义。如果这么简单就能找出「好方法」,那每个人都会那么做吧?我们看到,即使身为教育学或心理学的专家,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依然烦恼不已,或许就能知道世上并不存在任何人都适用的「好方法」。

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就是尊重父母的自主性。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的态度恶劣,就必须将这件事情告诉孩子。但这并不是像从前那样,是因为父母绝对正确,孩子必须绝对服从,而是因为,虽然父母不想夺去孩子的自由,但孩子总是这么懒散,会让父母也很困扰。这么一来,父母不是单方面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念,而是赌上自己的人格直接面对孩子,无论是出於自己先前教育方式的反省,或是逐渐意识到对给不给孩子自由的两难,该说的事情还是必须说出口。

有位父亲决定对儿子坦然说出自己的心情。结果出乎意料,儿子听他这么说,不仅露出开心的表情,还说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话。

孩子说,父亲虽然答应尊重儿子的自由,但自从给予儿子这样的保证之后,就变得心浮气躁,愈来愈常因为一些小事责骂母亲。这代表,父亲只是表面上好像尊重儿子的自由,实际上内心依然无法接受。

父亲听了这段话,吓了一跳,原本以为还是小孩的儿子,竟然如此仔细观察父亲,并精确地将他的观察表达出来。

家人之间的对话、大人与孩子的对话只要具有深刻的意义,就会带着某种对决的意味。因为只说些无关痛痒的话是无法改变任何事情的。这样的对决有下列特徵:并非为了赢过对方,而是为了彼此的成长;摆出对决的姿态时,面对的不只是对方,也是自己的内心。

对话事实上不仅为孩子带来成长,也为父母带来成长。

(本文章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研究、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99%读者还点击阅读:洗去污渍容易,教出好孩子难

淮安青少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