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从小被灌输合群是一种美德的社会价值观,就像上幼稚园,美其名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其实是被迫和一群同龄孩子做同样的事,只因我们从小被教导无论是再怎么微小的力量,只要团结便能成就大事,而且一定要守规矩,听从别人的教诲,配合大家的步调,切忌任性妄为,这些都是成为「好孩子」的条件。
教导孩子当个「好孩子」是有价值的,只能说这种心态令人匪夷所思。
虽然狗儿也很吃这一套,其他动物就不见得了。也就是说,只要摸摸头,说句:「好乖喔!」就是一种奖励,这在自然界可是稀奇之事。其实不然,一般(也就是许多动物)为了得到什么利益(可能是食物,也可能是逃离危险),会当个「好孩子」,就像马戏团里的动物为了食物会乖乖表演,一被鞭打就乖乖听命。
网络配图
但幼稚园小朋友可不会为了点心而想当个「好孩子」,当然人类的小孩之所以觉得当「好孩子」有价值,是因为能得到大人和周遭伙伴的认同,因为这种「被认同」的感觉很重要。我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
我们之所以知道当好孩子,内心会有一种快感,是因为处在周遭(小社会)认同自己的状态下,也就是有利于生存。虽然我定义成「自己的存在得到认同」,但不光是认识,也有身为群体一员的自己,被认同「有助于群体」、「能为群体带来利益」,而非敌对的意思。
孩提时代最常发生的事,莫过于「认同」的相反—「无视」,为了逃离这个最糟糕的状况,只要能「得到认同」,无论以什么方式都行,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叛逆期也说不定。意即就算有点不择手段,也想得到认同。然而一旦情绪失控,便怪罪世人却无视自己,萌生反社会的念头,沦入只因为得不到别人关爱的眼神,便诉诸暴力的行为模式。
因为渴望得到别人认同的欲求,也是「自我」存在理由的基本要素,所以不难想像这个要素有时会凌驾一切。这个要素有各种名称,像是身分、自我等,虽然只是个词汇,却含有凝视自我、只有自己能判定一切的意思,不仅如此,也是初次意识到他人存在,想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出发点。
想当个好孩子的造反心态
当周遭有人认同自己时,无疑是替自己注入一剂「强心针」,这与生存一事无关,而是一种精神慰藉。
「好孩子」并非一开始就是「社会公认的好孩子」,而是「对某个人来说是好孩子」,也就是限定于某个对象,绝大多数是父母、或是年纪稍长的前辈、老师与朋友等,逐渐拓展。藉由逐渐拓展认同自己是「好孩子」,打造自己在社会上的「栖身之所」,这行为类似动物筑巢,再以此为门道,逐渐扩张势力范围。我们被教导这行为是非常了不起的生存方式,还能增进利益(期待值),也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
随着年纪渐长,人生已过了大半的人,不再看重当个「好孩子」的感觉,因为他们明白就算不当个好孩子也能活下去,我认为这是人们开始意识到生存危机的证据。换言之,十几岁的年轻世代还摸不透「社会」的真面目,也不清楚自己有什么可塑性,只觉得周遭都是大人,社会似乎是个龙争虎斗之地,所以他们不敢忤逆可怕的大人与社会,选择以当个「好孩子」防卫自我,担心要是不这么做,自己可能会遭到社会抹杀,人生被糟蹋。
没能成为乖孩子的人为了逃避这股不安,索性躲进有同样烦恼的小团体取暖,寻求栖身之所。一个人要造反很难,要是有同伴一起发难,便有可能成功造反,反正就算当不成一般社会认同的「乖孩子」,也能在「坏孩子」堆里当个「好孩子」。看似造反,其实还是做同样的事,这件事就是「学会察言观色,避免离群索居」。
(本文章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研究、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99%读者还点击阅读:为什么不当个「听话懂事的乖孩子」
淮安青少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