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理,表达出对孩子的尊重
讲道理表达出对孩子的尊重,暗示出假如小孩知道该怎么做才对或是懂得更多,他们就不会做出不当的行为。那表示对聆听者的尊重,表现出信赖孩子有能力理解、成长并且改进。
相反的,在那些旁观者的父母所使用的惩戒手段中,讲道理只占了百分之六。一名救人者说她母亲「会在我做错事时告诉我。她从不处罚我或责骂我,而试着让我明白我做错了什么」。
这种理性的惩戒做法也是那些不参与犯罪行为之青少年的父母的特徵,那些挑战自己那一行之正统观念的开创者的父母也一样。
网络配图
在一项研究中,一般小孩的父母平均订下六条规定,像是明确订下做功课和上床睡觉的时间。至于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孩子,其父母所订下的规定平均不到一条,并且倾向于「强调道德价值观,而非特定的规定」。
如果父母的确认为应该坚持要有许多规定,他们解释这些规定的方式就非常重要。
新近的研究显示,如果这些规定是以控制的方式强行施加在他们身上,藉由吼叫或是威胁要处罚他们,青少年会公然反抗规定。如果母亲立下很多规矩,但是提供明确的理由说明这些规矩何以重要,青少年就明显比较不会去违反,因为他们把这些规矩内化了。
让孩子了解自己行为如何影响他人讲理的确制造出一种矛盾:它既使得孩子更守规矩,也使得孩子更为叛逆。藉由解释道德原则,父母鼓励孩子自愿去遵守符合重要价值观的规定,而去质疑那些与重要价值观不符的规定。良好的解释能使孩子发展出一套通常与社会期待相符的道德规范;如果不相符,孩子会仰赖内心的价值罗盘而非外在的规定指南。
在施行惩戒时,有一种解释方式特别能起作用。当欧利纳夫妇检视在大屠杀期间救人者从父母那儿得到的教诲,他们发现那些父母倾向於「解释某些行为何以不恰当,常提及这些行为对其他人所造成的后果」。那些旁观者的父母着重於要求孩子为了自己好而遵守规定,救人者的父母则鼓励孩子去考虑他们的行为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
赞美孩子的人格,比赞美行为本身更能影响孩子
道德标准的塑造有一部分是藉由父母在孩子做了正确的事情之后所说的话。上一次你看见一个孩子做出好行为时,你的反应是什么?我猜你称赞了那个行为,而非孩子本身。「那样做真好,真是贴心。」藉由赞美那个行为,你强化了该行为,于是孩子学会去重复那个行为。
在小孩子跟同伴分享了几颗弹珠之后,其中几个小孩被随机指派得到针对他们的行为所做的称赞:「你把自己的弹珠分几颗给那些穷孩子是件好事。是的,这是件好事,也是件帮助别人的事。」另外几个小孩则得到针对他们的人格所做的称赞:「我想你是那种只要能做到就会帮助别人的人。是的,你很好心,而且乐于助人。」
在那之后,得到人格称赞的小孩就更加慷慨。两周之后,在那些被赞美为乐于助人者的小孩当中,有百分之四十五赠出手工艺材料,让一所医院里的病童开心;而在那些助人行为受到称赞的孩子中则只有百分之十这么做。当我们的人格受到称赞,我们会将之内化成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我们并非把自己看成在从事单一的道德行为,而开始发展出一种较为一致的自我概念,身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本文章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研究、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99%读者还点击阅读:鼓励孩子努力不要赞美孩子聪明
淮安青少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