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年年有,今年抢的多。清华北大开抢状元,到底打了谁的脸?先来看看中国学校与世界名校的区别吧!
清华北大抢状元多少;
牛津剑桥抢学术文明;
哈佛耶鲁抢创新科技;
高考放榜,各地高考状元纷纷出炉,但河北衡水中学的两位状元被连夜接到北京,速度之快称得上是抢状元了,颇耐人寻味。
衡水中学又被称为“超级中学”,这个被部分专家认为是“高考训练营”、“考试机器加工厂”的存在,不仅连年始终吸引着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学子,还屡屡成为批评应试教育的靶子。
曾经有篇报道,详细叙述了衡水中学一个学生的一天:“三年作息时间以分钟来计算,消灭一切影响学习的不利因素”,让该校成为众矢之的,然而,长年占据“榜首”的“超级中学”,吸引着更好的生源和老师,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形成了自己近乎流水化作业的高考“模式”,让其始终位于“高考之巅”,不断生产着高考奇迹和状元,也让国内数一数二的名牌大学趋之若鹜。
舆论对状元的大肆渲染,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错误指引。而高校对状元的疯抢,无非是看中了状元背后的利益链条:本校将状元纳入囊中,是一个巨大的广告,会极大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生源质量”,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争取到更多更好的生源,或许会诞生下一个本校的状元,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其后跟随的是辉煌的“教育政绩”以及熠熠闪光的金字招牌,而教育的本真早已抛之脑后。
抢状元是教育改革的反讽。一方面是改革现行教育制度、给孩子减负的如潮民意,另一方面是广大基层尤其是农村子弟希冀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朴素愿望;一方面将“高考训练营”、“考试机器”极力嘲讽,踩于脚下,另一方面又将其“优等品”——省状元捧至云端,争抢不迭。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分数与个性、禁锢与解放……横亘在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之间,使得这一切看上去充满荒诞的色彩。
尽管有关部门一再强调不要大肆宣传状元,弱化一考定终身的痼疾,但有多少学子奔着“超级中学”而来,又有多少状元被一抢而光?从这些是非对错层层纠结的夹缝中望去,教育改革任重道远,举步维艰。
抢状元大战 这三个群体需要反思
1、招生的教师群体要反思
招生,本来是一个量才录用的过程。但是量才录用又是一个需要综合各种因素,承担各种风险的过程。量才录用不仅要做加法,而且也要做减法。高招的大多数教师群体,都理解状元只是暂时的优势,每个人的成功都是多样化的。但是当招生被以指标化内容进行衡量,教育被简单化和量化的时候,抢状元就是一种最简单,又最体现“业绩”的衡量方式。这也是招生评价中的一种懒政思维。
2、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反思
我们年年都说素质教育,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在高考招生的问题上,素质教育的空洞化和软肋暴露无遗。因为我们仍会而且只会有一个评价方式,那就是高考。不少高校都曾经追踪过状元最后的毕业去向和发展路径,他们和各省前十名、前五十名相比,其实并没有体现出人生特殊的成功路径。但是素质教育的尝试比如自主招生,仍然只能是高考的补充,而且还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质疑。高等教育在准入门槛上的尴尬局面,使得状元成为了不得不抢的人。
3、媒体和社会公众要反思
一位“211高校”的招生组成员曾经说过,“我们可以承诺不追逐状元,媒体和社会能不能承诺不以状元数量来衡量我们的生源质量”。这些年,每到高考,各省状元是谁、去了哪里就成为媒体报道的最重要焦点。而过了招生季,这些状元就被媒体遗忘在九霄云外。甚至就在前两年,媒体还纷纷报道某省状元不上清华北大去了港大,视之为大陆高等教育的失败。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不抢状元,势必面对社会评价体系的负面评价。今天有几位大学校长,敢面对社会对其生源质量的批评,敢无视部门对其学科排名指标的压力,而执着地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办学?
抢状元大战 暴露出哪些问题?
看似两个学校之间的抢状元大战,其实背后暴露出来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评价体系和社会评价体系的单一,是高校面对复杂舆论无所适从的窘况,更是社会对高等教育评论的随意化和不负责任。如果我们每一个人不能给高等教育充分的尊重和独立判断空间,我们就没有资格批评高等教育缺乏独立。当年钱钟书数学15分被清华录取,人们视为高等教育的佳话。今天如果北大无故降15分录取一个学生,恐怕质疑猜忌满天飞。没有一流的评价体系和成熟的舆论心态,哪有世界一流大学?
因此,不能从这三个方面反思,明年同样的抢状元大战还会继续上演,人们在纷纷批评和反思的同时,还会继续追逐状元。而对于清华和北大来说,唯一的区别只不过在于招生组还会不会发微博,谁先发微博而已。而北大招生组已经有成员说,下次我们和“隔壁”在你们看不见的地方吵。
没成为别人眼中的学霸不如去世界名校傲世群雄吧!美嘉留学为你开辟高考后留学直通车,9月与他们一起上大学!
本文为美嘉留学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华老师微信:chenhua2013
实名搜索:美嘉留学陈华
淮安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