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考生说“熟读大纲解析,必定万无一失”;有的考生说只要把考点记熟了,几乎不用用手来写;也有的考生说考试之前把重难点都记熟了,考试之前就可以逍遥自在,好好的放松一下了...备考17年教育学考研的考生看看这些误区,你避开了吗?
误区一:“熟读大纲解析,必定万无一失。”
案例展示:W童鞋学的是小学教育学,报考“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由于她就读的专业偏重实践,除教育学原理外,教育史、科研方法、教育心理学等相关课程没有学过。于是她痛下决心背完《大纲解析》,心想只要试卷不超纲,背完大纲解析基本上就把教育学统考的知识点掌握了。之后,她买了两本由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大纲解析》,拿出高考复习的劲头,通宵达旦看了几个月的书,基本上把两本大纲解析的内容背下来了。然而,最终她的专业课只考了180多分,因总分未达到要求而失败。这位勤奋的女生最后悔的就是复习时自己太过于依赖统考课的《大纲解析》了。
参加过考研的人一般都知道,如果把政治大纲弄透彻,那么政治往往能得高分。那是因为政治大纲解析的编写者是教育部考试中心,而教育学大纲解析是由不同院校或出版社自行编写,难免有一些内容在大纲解析中没有提及。比如2008年真题:“感情丰富、敏感多疑属于哪种气质类型(选择);试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简答第2小题)。”这是大多数大纲解析没有涉及到或者只用一句话提到,并没有展开分析,甚至还有一些考题的考点是某些版本的大纲解析完全没有提及的内容。
注:出现在市场上的统考课“大纲解析”的相关书籍非常多,很难说哪本更权威或者哪本更全面,建议考生根据自己复习的情况选取1-2本,最好选取一本报考院校编着的版本(也许在阅卷时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在大纲指导下充分利用各门课的经典教材,而这需要一定复习时间为前提。
误区二:“只需记熟考点,无须笔头练习。”
案例展示: L童鞋觉得自己作为本专业的学生,几年的专业课学得比较努力,基础比较扎实,所以只需要把细节问题和需要死记硬背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强化记忆,考试时应该会没问题,所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公共课英语上,结果因为总分稍低,在复试中被理想的大学末位淘汰了。
其实,教育学这样的文科学科也需要笔头练习,对于客观题,适度的练习可以起到强化记忆、检查复习效果、避免盲目自信的作用。而对于主观题,虽然笔头练习比较花费时间,但是充分的练习可以找到好的解题技巧和答题步骤,还可以从枯燥的读背记忆中解放出来,加深知识点的印象。特别是面对“采点给分”的阅卷方式,没有足够的笔头练习作基础,到了考场很可能找不到答题的感觉或者因为思路混乱不能答到“得分点”上去。
注:近几年教育学统考试卷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题目开始变活,注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对于那些不讲方法、盲目死记硬背的考生就会觉得题目“难”了。根据研究生招生改革的趋势,以后的考试必定越来越注重能力和素质。所以复习时采取“阅读—理解(思考)—记忆—练习—反思”的复习方式,才能在考试竞争中游刃有余。
误区三:“我已复习妥当,考前不抱拂脚。”
案例展示: 所谓“临时抱拂脚”,本意是鼓励人们“工夫在平时”,现在却广泛被理解为“考前还看书往往是心理素质不好的表现”。小Z和小T是教育学专业同班同学,准备考同样的学校,考试时结伴住宾馆同一房间,考完英语后小T就不停地翻看教育学的笔记,第二天早上6点起床也不忘把笔记再看看;小Z则一直斜躺在床上听歌。小T预计教育学统考有可能会考到“欧美主要国家近代教育”中的一堆法案,而且这一堆很难记忆的法案自己平时一直没攻下来,所以早上特地又看了一遍。试卷发下后,《巴尔福教育法》赫然在列,而且“德育体谅模式”的知识点昨晚也复习到了。小Z平时的复习效果一点儿也不比小T差,考前模拟考试的成绩也彼此相当,但是在考试时看到“体谅模式”的题目后便后悔不迭:“这个知识点我明明记得很清楚的,前几天还特意看过,就是突然想不起来,时间浪费了不少,结果还是把代表人物写成了拉斯、哈明、西蒙(价值澄清模式的代表人物),做选择题时也感觉到不少概念答卷时不能确定,交了试卷后又想起来了。”
注:教育学考试中的确会出现不少需要记忆的内容,而且人的记忆很奇怪,有些遗忘遵从“遗忘曲线”,有些东西“说忘就忘”。所以教育学考前翻翻书还是比较有作用的,如果能碰上原题更好;如果实在没碰上,至少让你对教育学的知识保持临场熟悉感,考试时候也能更快进入到教育学的情境中。如果平时复习的时候,清楚自己的重点、难点、盲点,还有薄弱点,临考前再看看书效果更好。但是,笔者个人认为,考前不适宜两个同学之间互相提问(这个工作可以在平时多做,有利于互相交流、查补缺漏),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焦虑。
误区四:“‘教育研究’只考大题,不必注意细节。”
案例展示: 福州大学小X在2012年的复习中认为在复习教育研究方法时不必拘泥于细节,只需要掌握大体框架和比较成块的知识点其他的就可以忽略。但是在答卷时,选做题“问题解决的能力”是他复习的薄弱点,小X不得不选做有关“教育研究方法”的题目,题目要求用符号来表示实验的基本模式,但小X在答题中太不记得各个字母代表的含义,只能乱写几个字母碰碰运气。
注:虽然统考中教育研究方法所占分值不多,但是对后续学习却有重要意义。运用常用的方法,如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等来探讨教育现象或研究教育问题,是一个教育研究工作者的基本能力。研究方法注重考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尽量参与一些实践。由于很多考生没有真正参与教育研究,因此,在答题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在平时参与了一些教育研究,才能真正地将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在答题时才能更加全面。此外,《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教育研究方法不考选择题,一旦考了选择题,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教育实验的类型、教育实验的格式、定量分析的方法、变量控制的方法等等知识点都是难度很大的考点。
备考教育学考研的考生,如果你发现自己也中了以上四种误区中的任意一种,请及早改正。
淮安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