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是哲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围绕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来展开。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认识这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吧!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综合,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且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什么是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除此之外,生产力中还包含有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什么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了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综合。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分为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大类。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经济基础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发展方向;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他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他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国家的起源与实质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淮安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