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教育网 教育新闻

高考焦点或从高校“大门”转向专业“小门”


时间:2016-04-28 16:44:07   编辑:淮安教育网

高校高中齐叫好一二本合并录取,模糊“重点大学”身份不再人为贴标签

高考焦点或从高校“大门”转向专业“小门”

晨雾 / 转帖

■本报记者 彭德倩 徐瑞哲

昨天,上海市2016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工作办法公布。作为对《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及《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落实,今年高招在录取批次合并、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扩容等方面的变化引人关注。

在国家招考改革这盘大棋中,先行一步的上海探索高考新政,能否在高校办学自主权、高中教育教学、考生权益、社会公平等各方面的权衡中,走出一招好棋,真正实现“在座者皆赢”?

大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吗?

将于2017年开始实施的新高考改革置于全国棋局中,上海与浙江先行先试,探索出文理不分科、一年多考、综合评价录取等新措施。今年第一季度,各地新高考改革方案密集出台,北京、辽宁、河北、贵州、湖南、海南、广西、甘肃陆续公布实施方案,目前全国公布方案的省区市已达16个,其他省区市方案也将于年内公布。一系列方案的出台显示出“全面系统的招生考试改革”已初具雏形,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这其中,作为招生主体的大学,无疑在方案制定、实施过程中,具有较大话语权。他们是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今年,复旦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方案与去年基本一致,校长助理、招办负责人丁光宏教授坦言,高考招生选拔人才的基本理念是,高考成绩是重要标准,但不希望成为唯一标准。去年学校曾进行一次有趣的调查:将历年来自主招生选拔的学生与一般普通本科批次入选的学生进行同样范围样本的比对追踪,结果发现——前者较后者进校高考成绩低了10到20分,然而入学后,前者的平均学习成绩较后者高出一到两个档次。此外,无论是在校内参加创新活动、社团活动,还是海外高校研究生录取比例、就业方面,前者也均有优势。“十多年的观察发现,在选拔人才时,高考成绩重要,但取得成绩的过程同样重要。”他说。

上海交大招办主任郑益慧教授表示,在连续实施综合评价录取的过程中,交大各大专业向综评渠道全开放。作为高水平大学,对于综合评价录取模式非常欢迎,不仅可以更全面地考量学生综合素质,而且可以在单一考分之外找到真正适合学校的学生,而同时,考生也可以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校。“双向选择,相互适合”,彼此符合一种特属性甚至专属性,这是学校与学生都乐见的。从更高层面讲,这是为高校更好培养人才、学生更好发展成才创造了更好的基本条件。

业内人士指出,高校人才选拔及招生方式的发展,意味着其办学自主权的扩大,然而仅仅这样是不够的。与此同时,还需要机制上给予高校不断向上发展的动力,而一本二本批次合并录取,也将是“刺激”之一。沪上一所传统意义上的211高校招办负责人坦言,一、二本合并,模糊了以往所谓“重点大学”的身份,不再给高校人为地贴上标签。从今后看,这是为“学科专业投档模式”做铺垫,也就是未来对专业的选择可能胜于对学校的选择。

据他判断,在这种趋势下,名校某些相对较弱的专业招生,也有可能比不上某些特色院校的优势专业。在上海高校结构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各校所谓排名从“一列纵队”变为“多路纵队”,有的高校就能在某些特色学科建设上拔得头筹。他说,“这其实也是发挥‘指挥棒’作用,通过招考改革的新变化,给名优专业以更好回报,而让一些‘滥专业’面临被淘汰的压力。”显然,以往这种“滥专业”还能通过校内服从调剂而招到生源,改革后恐怕在填报时就会少人问津。

中学,是否不用只盯分数?

有意思的是,一二本合并、综合评价录取,似乎给中学校长们带来了更大“利好”。“在指挥棒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不用专盯 ‘分数’,而是培养学生更清晰全面地思考自己的未来,选择更合适的专业和学校”,同济二附中校长刘友霞说。

她认为,这一招生政策的推行和实施,将会给上海的高中教育带来积极的变化。对考生而言,进一步拓宽了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学生可以自主设计高中阶段“合格+特长”的生涯规划和课程选择,除了完成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等级考和高考的学业要求,还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将来报考喜欢的大学专业,从而有利于实现个人特长发展与大学专业录取的有效对接;同时,也增加了专业录取层次分布的张力,更加有利于充分发挥本科批次10个院校平行志愿在大学录取专业类别层面的坡度作用。

对高中学校而言,这轮改革进一步拓宽了特色化发展的空间。学校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和社会对不同人才的成长需要,立足校情,明确定位,创建校本特色;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缓解学校的应试压力,减轻师生的负担,从而更加有利于高中学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在上师大附中校长严一平看来,今年“一二本”合并录取,正是在为明年全面实施高考改革后的录取做提前准备。当学生关注的焦点由高校的“大门”,转为专业的“小门”,有利于引导其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未来将引导考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志趣专长和进入高校后所学专业的匹配度,根本改变考生录取的学校和专业是“学非所长”和“学非所趣”的不对称现象。

综合评价录取能否全覆盖?

今年新方案的公布只是高考改革实践中的第一步。在细化、实行过程中,也可能遇到诸多问题。

上海财经大学是今年上海新增参加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的七所高校之一。副校长刘兰娟表示,政策大框架已搭就,学校需要做的是制定更为合理的校测方案,进一步拓宽选才视野,使招生更具开放性。同时,也将建立多元综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将学校人才选拔的特色与需求,融入占比30%的学校面试内容之中,使招生更具科学性。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上海高招改革的新变化既扩大了学校的选择权,也扩大了学生的选择面,就综合评价录取而言,原来的“两选一”变成了“多选一”。不过他也表示,改革还是循序渐进的,自主选择性有所扩大,但还没到最大。例如,尽管考生理论上可以参加9所院校的综合评价录取,包括同时填报复旦、交大,乃至可以不放弃考入清华、北大的竞争机会,但归根结底,考生最终只能选择其中唯一的院校,进入录取流程,拿到仅有的1张录取通知。这其实还不是真正的“一档多投”理念,从长远看,只有当考生手中同时握有多张录取通知书,可以从中进行自主选择时,可能才是高招改革趋势的终极指向。

昨天,当被问及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是否将是未来发展方向,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郭为禄说,“当下本来就是一个改革探索的过程,现在复旦交大已做了试点。我们希望在做好的基础上,认真总结,贯彻两个文件的精神,在教育部的认可下,寻找更好的可推广方式。”

信息来源:2016-04-17 《解放日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6-04/17/content_1866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