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国著名的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梁思礼于14日10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梁思礼是中国著名的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曾任中国首枚远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主任设计师。
梁思礼院士是梁启超最小的孩子,作为近代中国的翘楚人物之一,梁启超不仅仅自身成就非凡,难能可贵的是,梁启超的九个子女皆成大才,梁氏一门造就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传奇佳话,值此缅怀。
梁思顺(1893年-1966年),长女。生于广东新会,她自幼爱好诗词和音乐,从小梁启超就在家中教她读书,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曾编有《艺蘅馆词选》,此书1908年初版,后多次再版,是研究梁启超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新中国成立后,已过花甲之年的梁思顺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
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长子,著名建筑学家。生于日本,1913年随父母回国,早年入清华学堂学习,1924年赴美国留学,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他选择了当时比较艰苦的东北大学去创办了我国北方的第一个建筑系。“九一八”事变前夕,他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从事中国古建筑的研究。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深感国家缺乏建筑人才,因而又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于1946年赴美讲学及考察建筑教育。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其妻为一代才女林徽因。
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学家。生于澳门,1913年随父母从日本回国,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随后赴美国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曾参加印第安人古代遗址的发掘,并研究东亚考古。其间,曾一度回国在清华学校国学研究所担任助教,193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国参加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工作。1931年春参加河南安阳小屯和后冈的发掘,秋季参加山东历城(今章邱)龙山镇城子崖的第二次发掘。他的工作提高了中国考古发掘的科学水平,使之纳入近代考古学的范畴。1939年他在“第六次太平洋学术会议”上提交的论文,全面总结了龙山文化。直至目前对龙山文化类型的进一步划分,仍导源于梁思永半个世纪以前的创见。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
1950年8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他躺在病床上主持着考古所的工作,制定长远规划,指导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热心培养青年一代。由于工作辛劳,体力更加衰弱,终于不支,于1954年春心脏病发作,4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未满50岁。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说:“梁思永是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洋的近代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也说他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
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1907年生于日本,自清华毕业后到了美国留学,先后在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和西点军校学习。在梁启超所有留学子女中,梁思忠的政治热情最高,1927年初他一度想终止学业回国参加“北伐”,但被父亲劝阻。20世纪30年代初梁思忠毕业回国,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入伍后,由于留学资历和杰出才干,他很快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驻防上海的十九路军浴血奋战,梁思忠表现相当出色。可惜此后不久,身处前线的他却在战斗中不慎喝了路边的脏水,结果患上腹膜炎并服错了药、贻误了治疗时机而去世,年仅25岁。
梁思庄(1908年-1986年),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生于日本,1913年随父母从日本回国。1926年至1930年间就读于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基尔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30年至1931年就读于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获图书馆学士学位。1931年学成归国后,立即投身于我国图书馆事业,先后在北平图书馆、燕京大学图书馆、广州中山图书馆从事西文编目工作。1936年重返燕京大学,任图书馆西文编目组长、主任和图书馆主任等职。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她为图书馆事业呕心沥血、默默无闻地工作了整整50年。一生致力于西文编目工作,在这方面被公认为全国首屈一指的专家。
梁思达(1912年-2001年),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生于日本,1913年随父母从日本回国。193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后留校作研究生,于1937年毕业。抗战期间在重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任职。1949年在北京国务院外资企业局任职,后改为国家工商管理局。他曾参与科学院经济所编写《中国近代经济史》一书。1965年主编《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一书。
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从事社会活动。早年在燕京大学读书,初念医预班准备升入协和医学院学医,后为了参加革命转入历史系。她曾参加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是“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骨干。后参加学生流亡队伍。1941年到美国学习美国历史,1949年她在太平洋彼岸得知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消息立即回国。她先后在山东医学院、山东省妇联工作,后调到北京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她一直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会议。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病逝于北京。
梁思宁(1916年-2006年),四女,生于上海,早年曾就读于南开大学。1937年日军轰炸南开,她被迫失学。1940年,在三姐梁思懿的影响下,梁思宁投奔了新四军,在新四军123支队司令部,主要从事宣传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她与同样是从青年学生成长为革命干部的章柯结婚。建国初期,陈毅元帅曾对建筑学家梁思成说:“当年我手下有两个特殊的兵,一个是梁启超的女儿,一个是章太炎的儿子。”陈毅元帅所说的梁启超的女儿即梁思宁。
梁思礼(1924年-2016年),五子,也是梁启超最小的孩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生于北京,1941年当他17岁时随姐姐思懿赴美留学,在普渡大学获学士学位,接着在辛辛那提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49年回国,初在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和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所从事技术工作,并参加国务院组织的“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负责起草运载火箭的长远规则。1956年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任导弹系统研究室主任。他为我国从无到有的导弹控制系统事业贡献自己的才智,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87年他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担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当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1996年10月获“何梁何利奖”。1997年9月作为全国十名有突出贡献的老教授之一,获“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
梁思礼是1964年实验成功的、我国自行设计第一个地-地导弹的控制系统负责人之一,并在以后改进的型号中,领导研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惯性制导系统,使我国导弹控制系统的设计完全脱离了仿制苏联的“框框”。他参加了1966年10月27日在我国国土上进行的导弹核武器试验。这次试验的成功震惊了全世界,从此我国进入了核大国的行列。梁思礼还是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的远程液体火箭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负责控制系统工作。在他主持下我国首次把集成电路用于弹上计算机,并首次以此进行全弹自动化测试。他还参加了1980年向太平洋发射远程火箭的飞行试验,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梁启超的九个子女,均学贯中西,并在各自的领域成为本行业的绝对专家,而且他们均低调异常,不依靠父亲梁启超的名声,也从不炫耀自己的功绩。如此满门俊秀,共同铸就了一代传奇佳话。
青塔每天都会第一时间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原创的大学数据分析和有料的大学资讯!
欢迎关注青塔微信公众号(微信号:cingta-com)或直接微信搜索“青塔”
更可以点击下方的链接,扫描二维码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