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到2018年支持地方建设200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当下,中国高职院校内部质保体系存有哪些问题,又该如何改进?
对于一些高校来说,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还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相对来说,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并且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来归纳和总结具体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以及可采取的相关措施。
问题一: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的思路以及全面的质量观
目前,对于一部分高职院校而言,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还是一个存在于政策文件上的名词。至于教育质量的概念、构建什么样的质保体系、如何构建质保体系等一系列问题,学校还没有形成一套清晰的思路。那么,质保体系所保证质量的含义是什么呢?根据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高等教育质量的含义可以从三个主要方面来考虑:目标匹配性、可转换性、高性价比。
目标匹配性指衡量教育质量要从成果与目标的匹配度来看。2006年,中国教育部就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就是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质量保证体系要保证的方面之一就是使培养成果与培养目标相匹配。学校的教育不能仅限于盲目重复教和学的动作,而要使人才产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质量的可转换性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以学生为中心的关键活动,以及同时产生的质的变化。这些学生能力、知识、素养方面的变化就是教育质量的最终呈现。更不能忽略的是,教育质量的绩效体现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上,教育产出应该是高性价比的、强调结果的,因此,高质量的教育应着眼于高质量人才培养结果。
建议:树立科学质量观,构建完善的质量目标与质量检测体系
学校首先需要明确教育质量的含义,内部质量保证并不能单纯地与教学质量保证画等号。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出发点、以成果导向作为教育取向、并坚持持续改进的质量监控。在这样的质量观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应构建一套完善的质量目标与质量检测体系。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内部质量保证建设已经进入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阶段,构建了以课堂教学测评、专业课程评估、教学质量检测、毕业生跟踪、学生学业评价、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评价等为质量检测工具的质量评估体系。中国高职院校可以借鉴其模式与检测工具,再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问题二:内部质保体系的组织架构不合理、管理模式不完善
高职院校内部保证体系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组织架构,大多数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校内独立第三方,质量控制与监测的工作主要由教务处人员兼管。这样不科学的组织架构使管理与评估重叠,从而问责与监督机制严重缺失,最终使质保体系无法顺利畅通的运行。
除没有设立专门的质保机构外,中国一些高职院校采用的质量管理模式也不够完善。没有对相关负责人的具体职责进行严格的规定,而权责上的不明确,往往会导致互相推诿、执行力差等问题。在高等教育质保体系发展成熟的国家,院校会设立专门负责质量保证的机构及安排专门的主管人员。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就设置了独立的质量保证与提高办公室,并由院系专职人员或教师负责。对负责人员的具体职责也有明确的规定,如担任评估专家、提供质保体系建设的建议、向新教师提供信息咨询等。
建议:设立内部质保专门机构,完善质量管理模式
学校可以借鉴质保体系发展较成熟的国家的方法,在校内设立独立的第三方部门或办公室并分配专职人员来负责将执行体系与监管体系分离开来,使用实施与评估分离的管理模式来构建一个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执行力强的内部质保组织架构。按照质量目标制定体系、实施体系、监测改进体系三方面来构建组织架构,并指定每项的负责机构、负责人、参与人员以及明确各自的具体职责。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内部审核部门的规章制度明确指出,负责内部审核的部门直接向校长汇报工作,同时被校服务处副主席监督,并且可以直接与纽约州立大学办公室的审计人员沟通。这样就确保了审核部门的独立性、审核范围的完整性、审核意见来源的充足性。
问题三:缺乏自我评估的动力与诊断改进的能力
首先,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普遍缺乏自我评价的内生动力。目前对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主要是由国家的政策主导,是自上而下的要求。而大多数高校对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对政策文件的字面理解上,缺乏主观动机导致行动力不足。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基于清晰的质量观念与质量意识形成的,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因而,自我评价成为高等教育质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自我评价环节缺乏以数据为主的客观举证,对已有数据的分析也不够深刻。在对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和评估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处理这些数据是一项工作量极大的任务。而很多高职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质保部门和专职人员对数据进行采集、整合、分析。由于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因人而异,也不能够做到专时专用,数据所能反映出的问题及有效信息并没有被充分挖掘,更不能客观准确地呈现在报告中。
此外,提高改进是质量保证体系最重要的目的。自我评估环节的意义就是为未来发展规划、目标制定,以及对现状的诊断改进提供依据。然而,中国高职院校在自我评价之后的问题诊断方面做得有些不尽如人意。第一,报告中对改进建议撰写得很少,甚至很多报告中建议的部分是缺失的。一些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自我评价报告,把建议部分纳入报告的占80%,并且建议内容明确、具体、可实施性强。第二,对于自我评价中体现出的问题,中国高职院校并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后续措施。发达国家对后续措施的重要性有很深刻的理解:除非学校采取有效的后续措施,否则对质量保证体系在金钱和时间上的巨大投入将成为一种浪费。没有改进措施的跟进,问题的诊断也就失去了意义。
建议:完善自我评价机制,加强后续诊断改进
中国高职院校应对自我评价活动的意义建立更深刻的认识,可以发挥领导作用,由上而下,动员全体教职工对自我评价活动进行配合。更要建立科学的自我评价机制,完善教学质量监测手段。以科学的方式采集和整合数据,以专业的角度分析数据,以客观严谨的态度撰写报告。针对诊断出的问题,学校要及时反馈并制定改进的具体实施计划。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明确的人员安排以及人物分配,将改进活动实实在在地落实下去,做到对各个环节适时监测,及时诊断,持续改进。
问题四:外部监控与评价不完善
中国高职的内部质保体系是以政府行政部门为主导、自上而下的评审制度,较少有除政府外的其他外部力量的参与。而以专业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Quality Assurance Agency,以下简称QAA)为代表的外部力量在西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运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QAA的主要任务是与高等院校合作,帮助院校进行教学大纲、教育目标的制定,承担评估工作。自我评价活动进行全过程也需要由QAA的专业人员提供培训和指导。其他的外部监控力量还包括专业资格认证、媒体监督等。
淮安教育建议:加强与外部力量的监控与评价
不妨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将自我诊改与外部监控评价相结合。同时,外部监控评价力量的构成也需要向多样化发展。美国高校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过程中,会纳入两种外部评价:一种是由学校教职人员及专业人士组成专家组对学校的教学质量作同行评价。另外一种是由对高等教育感兴趣的非学术成员对学校进行评价。以教职人员为代表的专业人士对学校日常的工作已经非常熟悉,因此会更准确地指出学校出现的细节问题。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同行专家对学校的评估了解学校自身与其他学校对比所处的水平。
在丹麦,外部评价人员不只包括学术与非学术成员,企业和雇主的代表也参与其中。企业参与对高职院校的评估工作,会帮助学校准确把握自己的培养方向,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教学活动。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因此更需要了解行业、企业的具体需求,倾听企业的意见。中国的高职院校不妨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发展需要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邀请企业对学校进行评估,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实践中的问题,便于及时改进,还可以时刻把握就业市场的发展动向,与时俱进。
麦可思研究所有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对于使用产生的一切侵权问题,我们将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专注高等教育,微信搜索“麦可思研究”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