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教育网 教育新闻

儿童美术与心智发展


时间:2016-07-03 07:40:59   编辑:淮安教育网

【邓剑英专栏】

儿童美术与心智发展

图、文|邓剑英

艺术体验,保护本性,教养习惯,发现创新。

让孩子真正回归本性,认识世界,最好的方式就是从艺术体验开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爱的环境里,让孩子认识上帝创造的万事万物,也有智慧像上帝一样创造万事万物,一切皆有可能;美术课堂一样需要培养孩子语言、习惯、好奇心和想象力、创造力、独立性。

一、语言

早期语言技能越好,后期学术能力越高。

在孩子0---6岁,培养孩子的语言敏感性很重要,美术课可以通过形象启发学生语言表达,通过观察开发孩子智慧,学会听、说、看、表达。用“聪”字引领孩子们学会倾听,眼睛看着老师说话,学会观察,发现事物特征,学会表达,用语言,用绘画用手势肢体语言都可以表达,学会思考,养成思考习惯。美术教育中的语言一方面来自教师的引领和故事启发,另一方面来自对自然的观察和启示。

二、习惯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习惯受益终身。关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先从教师的好习惯开始,言传身教,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具体如下:

1、礼仪:“礼者,敬人也!”教师干净整洁,自然规范,亲切优雅,真诚微笑,文明语言,要有让孩子觉得美,觉得想亲近或者想像您这样。每次上课要在门口迎接孩子们,用中英文问候:早上好,孩子们,(goodmorning boys and girls),非请勿入,孩子们自然不会乱来。有问题先举手,眼睛看着老师说话,表达清晰,教师尽可能听懂孩子的表达,帮助孩子丰富表达方式。“您好!”

2、秩序:“我能!”所谓规矩,对懂规矩的人来说,就是一种习惯,没有被约束感。孩子们上幼儿园,也是类似小社会,过家家一样也是需要学习做人的,懂得礼仪的基础上来谈规矩就好办多了,在一个小团队里也会懂得秩序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平安快乐的根本。

3、需求:“我想!”要鼓励孩子提出需求,在保证孩子基本生理习惯养成的基础上,让孩子对美好的事物有一种需求,激发求知、参与热情,在参与中就会有自我价值提升的需要,孩子的智慧才会得到开发。

三、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

拥有好奇心是人们积极观察世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是与时俱进的心理品质,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幼儿美术就是要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激发好奇心,发现新事物,自觉接受新知识。儿童的好奇心具有幼稚性、情境性、广泛性和探索性等特征,要让孩子们爱提问,敢提问,教师要在孩子的提问中发现闪光点,鼓励孩子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关注。在这个基础上,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保护和发展。

四、独立性

3--4岁是儿童行为独立性快速发展阶段,孩子开始有自主意识,表现出一定独立性,开始自主做一些决定与行动。这个时期的美术学习,是可以通过美术进行情绪调节和自控,有自己的审美意识和与同伴感兴趣的活动,在情感上渐渐消除对父母的依赖。3--5岁儿童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开始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美术课上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需要轻松愉快的氛围。

五、综合能力

对于幼儿而言,绘画是一种游戏,是包括体验、发现、分享、创造于一体的综合活动,在玩耍与游乐中培养学生绘画、音乐以及体育运动能力。

特色与未来教室新趋向:没有黑板的教室,处处都是教育素材。

爱是需要智慧的,教育是有方法的;每个孩子的眼、脑、手的协调使用和开发,最好的途径就是美术绘画、手工、欣赏和创作。在有爱的环境里,引领孩子像上帝一样创造万事万物,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呢!在教育领域,一些家长和老师会发现幼儿园的“神童”上学之后却无法跟上学习的节奏,而据我多年教育研究,发现儿童学习落后或者不爱学的原因在于没有学会思考,孩子获得的信息没有建立联系。其实,人生活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都是有依存关系并相互联系的,怎样把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变成孩子思考的源泉,在体验和发现中教会学生思考,让孩子机敏、勤学、好问,这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儿童美术学习是在体验中开始的,有体验就有兴趣,有兴趣就有发现、有创新,要创新就会激发思考,好的习惯让孩子学会观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低龄儿童的美术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美的教育,是情的渗透,是爱的流露。我的美术教师取名:“创世纪”,没有黑板,创设情境,“情境教育”融入了美术的无痕教学,把大自然的无限美好,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诗一样语言的描述或场景的设置,让孩子置身其中,萌动情感,引起心灵的共鸣与震动,在情感的驱动下启动想像,激起灵感,调动潜能,去点燃智慧的火花,去创造丰富奇异的世界。

(本文为作者原创投稿)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