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教育网 教育新闻

大学“剁手榜”发布 钱都去哪儿了?


时间:2016-07-01 11:15:44   编辑:淮安教育网

学期即将结束,大学生们在进行期末备考的同时,也进入了期末经济“窘迫期”。曾有媒体报道称,“到期末感觉钱不够用”这个问题在大学生之间似乎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人们不禁要问:他们的钱到底都花哪儿去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模式早已挣脱了单一原始的现金交易,迈入了信用卡、虚拟账户等多样化电子消费时代。

链接

6月27日,阿里研究院、淘宝头条联合发布了《全国重点大学网购排行榜》,首次从电商角度对全国100余所211重点高校进行了分析和排名。让人们通过电商大数据了解了中国重点学府“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当代大学生已成为时下最富活力的消费人群,拥有更开放的思想和对消费的绝对忠诚。本文作者随机询问了一名在校大学生莎莎,她说大学消费无理念、无原因、无目的,就是:刷卡,花钱!她将自己的购物行为戏称为“信用卡时间”。在与莎莎的讨论中,她承认,为了一部时下最流行的手机,自己愿意毫不犹豫地点下购物网站消费的确定键。然后节衣缩食,甚至舍弃掉必要的学习支出来偿还“手指动作”欠下的债务;在她的同学中,因冲动消费,为了一双名牌篮球鞋或一套高级化妆品导致债务累累的大有人在,在没有办法偿还的情况下,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向其他同学或朋友借钱(有些人甚至偷窃),以弥补自己的金融漏洞。这种为满足自己的购买欲望而不计后果的行为,反映出学生已经脱离了应用购物理念的束缚,无力抵抗消费的诱惑,被无休止的虚荣心与无法量化的虚拟数字彻底套牢了。

新闻链接

腾讯-麦可思数据显示,从2012年12月31日至2013年3月26日,被研究的中国2012级新生在经济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交际开支过多”(52%),其后为“其他消费性支出过多(如服装、护肤品、电子产品等)”(43%)、“基本生活费不足”(38%)等,交际开支失调与购物无度成为造成大学生经济困境的两大主要陷阱。在被研究的中国2012级遇到经济问题的新生中,仅有22%的新生获得了学校的帮助。高校需了解大学生消费观念,结合实际情况对确实存在经济困难的学生适当加大帮扶与资助的力度。

学生“钱”往何方

发泄式消费心态送货上门的网购服务,让住校学生可以更轻易地接触到商品源,学生对网络购物的依赖度日益增加。如果生活费不能完全满足消费需求,有些学生还会努力从吃饭的钱里省出来一些用以购物。尤其是女生,“见货打货”早已成了习惯。一些女生的化妆品“泛滥成灾”:睫毛膏、眼线笔、唇彩、香水一应俱全,包包、衣服充满衣柜。

链接

据阿里研究院统计,全国2000多所高校人均网购额为1100元,“211”高校的人均网购额为1500元,“985”高校的人均网购额为1650元。

来源:阿里研究院

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曾看不惯那些“为食而生存”的人: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但社会发展至今,“逐食”而生的物质化生活不但没有式微,反而愈演愈烈,更蔓延至学生阶层。学生在家庭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穿戴名牌本无可厚非,但为了追求名牌而置自己的时间、精力、财力于不顾就有些“跑偏”,甚至还会在学校里引发“攀比风”。如何消费虽然是学生的个人行为,但学校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加强辅导员老师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引导,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心理辅导、传授经验,为持有炫耀式、发泄式消费心态的学生另寻心理排遣出口。

学生“钱”往何方

他人强制消费麦可思数据显示,3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某些消费属于“他人强制性消费”,即在与他人交往时产生的附属性消费。其主要消费内容为聚餐、KTV、网游、“接待费”等。

与同学、朋友定期聚会是大学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时不时地,学生还要接待来自其他城市的“探访者”。对于远道而来的客人,各个方面都要照顾到位、要“够意思”,吃饭唱歌逛景点,无论钱包多瘪,也要“撑着”。大学校园里还有相当一部分以网络游戏为主要课余生活的“玩家”。他们时常会花钱在泡网吧、买游戏充点卡上。还会与游戏中结交的朋友聚会畅聊,相关费用也是不能省的。

另外一项不可忽视的“他人强制消费”,当属大学四年间的恋爱行为。“吃饭不打菜,省钱谈恋爱”是在高校学生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男女双方都需要大量的投资,随便走动一下,就需要投入一大笔资产。

在校生小刘列出了自己每月的“爱情消费”清单:

和女朋友每周下馆子“改善生活”,一般一顿饭要50元,每周一次每月就要200元;每周末两人出去玩,即使只看场电影也要50元,要是女友看上什么心仪的衣服或饰物,还要买下来,每月要500元;每月通讯费还要200元。

许多学生情侣选择在校期间同居,传统开支再加上房租费和买日常电器等所花费用,一个月仅“爱情消费”至少也要增加千元。大学时期正是渴望浪漫的人生阶段,在卿卿我我的同时往往忽略恋爱资金的来源问题。

投入大量精力的应酬、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人情消费”,这些显然不是大学生的“主业”。“打肿脸充胖子”式的社交方式不仅带来“财政赤字”、生活紧张和心理失衡,还会影响到正常生活,对学生身体也会有不良影响。

麦可思研究所有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对于使用产生的一切侵权问题,我们将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专注高等教育,微信搜索“麦可思研究”查看更多内容。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