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语文教材编写别总想着“观念灌输”
文/虹野
近日,作家叶倾城发表文章认为,四大名著是很好的,可惜小孩子读不得,并在文中说:“少不读红楼,不想孩子太早沉湎于情爱;少不读三国,不想孩子整天学着勾心斗角;少不读水浒,不想孩子迷恋打家劫舍的暴力美学——只剩西游最人畜无害。”
叶女士显然是环境决定论的拥趸者,同时也认为孩子是简单的模仿者。孩子不读红楼,就看不到生活中的情情爱爱吗?不读水浒,就看不到社会中的暴力和校园欺凌吗?不读三国,就看不到官场甚至校园内的尔虞我诈吗?
无独有偶,前几个月有网友发文表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已严重西化”。在文章中,作者列举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种种“西化”的证据。
但不管是叶女士认为小学生不宜读四大名著,还是网友认为人教版语文教材严重西化,都下意识地肯定了“书或教材中的观念(或好或坏)都可以灌输给学生”这一观点。在语文教材编写中,好的价值观的文章要多一点,坏的价值观的文章要剔除出去或者删减,甚至通过标准的考试答案,让教师们对文章进行“正面”解读。似乎只要不遗余力地灌输好的价值观,学生就会形成好的价值观似的。
书本中的间接经验固然对人的价值观有影响,甚至有时候影响非常大,但是这些间接经验需要经过人的理性选择后才会真正起作用。事实上,相对于生活中的直接经验来讲,书本中的间接经验,尤其是价值观对人的影响远远没有直接经验大。
更何况,在今天,学生一边学着哲学的思辨,一边学着数学的论证,一边在网络上搜集其他内容,在接受观点前都会有自己的思考。虽然叶女士和网友讨论的书或教材的阅读者是小学生,是还没有形成独立思维能力的人群,确实很容易被间接经验所左右,可是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知道如何把间接经验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可语文教材并没有在编写理念上有任何改变,依然希望通过教材来完成一些观念灌输。企图用课文中的间接经验主导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是对语文教材和教育的无知。
今秋即将投入使用的语文课本中,大幅增加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比重。一至六年级相关课文约占全部课文的30%;七至九年级相关课文约占全部课文的40%,每册安排两个单元的古诗文。这次修订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教材注重引领学生思考人生、社会和自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做法是一种明显的进步。
不同时代、不同学生决定了语文教材永远多维多面,需要持续创新。但在创新之前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认为语文教材能够灌输价值观的不切实际的观点。只有语文教材编写超脱出“观念灌输”,并和学生的直接经验相结合,语文才会有真正的教育价值。
(作者蒋永红,笔名虹野,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74次入选“锐评”栏目。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