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把3D技术当做自己一辈子的事业来做,在一个有活力有激情有创造力的团队,设计制造出让客户认可的产品。”江西理工大学学生曾江月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描述自己的职业梦想时,目光闪亮。
最近,他终于圆了创业梦。还没毕业的他,就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创立了一家专注研发3D打印机的公司。公司投资近三千万,曾江月以技术入股,占公司6%的股份,主要负责技术研发团队的管理和新产品的开发。
与几乎所有的创业者一样,曾江月创业之初并不顺利。由于缺乏研发资金与指导,团队只完成了部分工作,并没有将技术方案真正实现。然而,江西理工大学今年成立的创新创业园让处于事业瓶颈期的他看到了希望。
这是一个综合了“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孵化支持以及配套创业活动”的创新创业基地:入驻的实践团队将获得3万~7万元不等的经费资助,并可根据项目类别和模式获得校外专业人士的一对一“个性化”培训指导。曾江月的团队入驻以后,在学校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很快找到了合作伙伴,并一起创办了这家科技公司。
时值2016高校毕业季,又一年的白衣飘飘,又一年的喜乐哀愁。这个毕业季,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喜与忧与往年有何不同?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江西、天津、广东等地进行了采访。
高校“搭台子”
目前,多地高校根据自身实际,积极搭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将毕业生“扶上马,送一程”。
曾江月所在的江西理工大学采用“1+N”空间布局模式,即1个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N个大学生创新创业特色基地,搭建了立体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目前园区有以电子商务、智能设计、智能计算和虚拟空间为主的“线上”以及以艺术设计、节能减排和机器人设计为主的“线下”等各类创新创业团队和创业公司20多个入驻,已成为赣州市最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
数据显示,2015年江西全省高校创新创业专兼职教师较2014年增长了52.2%;校内创新创业平台、众创空间、创业咖啡、创业实验室等增长了90.3%;在校生参与创业人数由3.3万余人增至4.9万人,政府部门、企业与高校合办校外创新创业基地586个。
在天津,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各显神通”,为毕业生就业创业“修桥铺路”。南开大学近日开通的就业动态管理系统,利用“互联网+就业”的新模式实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实现了就业帮扶从“喷洒”式到“滴灌”式的转变。
南开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胡军介绍,该系统可以对学生就业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同时实现学校、毕业学生、企业三方协议电子化。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或手机从学院、企业、学生三个不同入口登录系统,并根据自身需求开展订制服务;企业或学院可以根据毕业生不同阶段需求和求职意愿,精准推送相应的就业政策、岗位信息、指导服务等。
“通过这个系统,找工作期间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到我的求职意向、进展程度等方面情况,并为我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还能实现网上签约,非常方便。”南开大学金融学院2012级本科生尹航对本刊记者说。
天津大学则在导师机制上下功夫,以导师创新带动学生创业,以学生创业倒逼实验室项目走向市场。
国家“千人计划”、机构学与机器人学专家戴建生教授指导的变胞机器人创业团队对接“智能硬件”,天津市青年“千人计划”、环境学院刘庆岭教授指导的烯加环保科技公司对接“节能环保”,信息学院添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对接“互联网+制造”,天津大学数字媒体实验室对接“交叉学科创新创业”,O2O校园服务联盟解决新校区师生生活问题……天津大学重点布局电子信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9大领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孵化创新创业团队35支,其中初创企业6家。
记者在广东采访了解到,2015年,广东省着力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创业类型趋于多元化,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同比翻了一番。截至目前,广东全省有52所高校设置创业学院,97所高校开设创业课程必修课,建有创业实践基地969个。2015年广东省高校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为3671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14%。较多毕业生选择在广州、深圳等地区的零售、教育、文化、艺术等行业创业。
“我身边有不少同学正在创业。大家过去谈得多的是单打独斗的‘血泪史’,而现在全社会正在形成一个适合创业者成长壮大的良性‘软环境’。”在生物健康产业领域创业的华南农业大学博士毕业生张铁丹对记者说。
就业总体平稳
与去年底相比,今年开春以来就业市场有所“回暖”,目前各地大学生就业态势总体平稳,就业签约率正逐步攀升。
今年4月,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发布《2016应届毕业生求职到位率调查报告》,这份覆盖了30个省市自治区227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大学应届毕业生毕业后明确将继续求学(26.0%)、当公务员(3.0%)和创业(1.3%)的学生占到三成,另七成的毕业生中43.3%已经得到工作,苦于没有工作机会的仅占6.7%。
南京理工大学学工处副处长王渤告诉记者,受“十三五”开局等利好影响,今年开年后来学校招聘的企业和岗位数都有不同程度上升。以江苏省2016届理工类暨南京理工大学春季大型招聘会为例,现场来了478家用人单位,远高于去年的350家。同时,每周三下午举行的校园例行招聘会,基本上都有三四十家用人单位到场,常州、南通等地市也组团过来招聘,让高校感到就业的“一丝暖意”。
“IT、信息类的岗位数,与去年相比增加了约5%,文科类的岗位需求量比往年略有减少。”天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届毕业总人数8437人,截至5月19日,签约率为54.97%。目前还有较大一部分同学正在签约过程中,就业率与2015届同期基本持平。
南开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胡军介绍,目前,2016届毕业生就业落实率接近70%,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增加;学生就业中心举办专场招聘会465场,相比去年同期的436场增加29场;举办综合类、主题类、与院系合办校园双选会共计40场,共1870家单位参加,比去年增加29.03%;学校就业信息网发布招聘信息3090条,相比去年同期增加6.9%。统计结果显示,金融保险、地产建筑、教育咨询、医疗化工等行业招聘信息都比去年有所增加,IT、贸易、能源、媒体等行业招聘信息与2015年基本持平。
在江西,当地2016年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2.5万人,就业总量压力进一步加大。华东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赵敏说,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逆势上扬:学校2016届本、专科毕业生共有5406人,与去年相比增加136人。截至目前,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67.83%,同比增长3.21个百分点。学校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共有816人,目前“双困生”就业率达72.55%,高于全校水平4.72个百分点。
毕业生遭遇“彩虹面”
毕业季里,不仅有喜,也有忧。受访的相关人士及专家表示,经济下行压力导致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用工不足,化解过剩产能造成部分职工下岗等多重因素将对今年的就业形势产生一定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数量庞大的就业人员竞争无疑更加严酷,就业形势仍然艰巨复杂。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再加上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今年青年就业群体大约共有1500万人。
记者发现,由于竞争加剧,多地用人单位招聘条件“水涨船高”。南京邮电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胡玉东说,以高校招聘为例,教学岗要求从硕士、博士提高为博士,辅导员岗位从本科、硕士提高为硕士、博士,一些高职大专也要求招收博士。
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一名毕业生告诉记者,前几年,苏州、盐城等地的幼儿师范都到学校招人。但今年来学校招人的单位少了很多,即便来了,招聘的岗位数也少了。“以前师兄师姐毕业可以直接去三本院校,今年很多三本虽然也收硕士简历,但最后直接招聘的大都是博士。”
同时,部分企业招聘环节拉长,加重了大学生就业负担。不少学生吐槽,以前企业招聘最多4次面试。如今有的企业增加到7次面试,被同学们戏称为“彩虹面”。这不仅会花费毕业生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且由于“僧多粥少”,最后往往也不能如愿。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会抑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的供应也会受影响。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有超过半数的行业用工需求同比出现负增长。快速消费品行业用工需求同比降低15%,大型设备、机电设备、重工业用工需求同比降低14%。
《瞭望》新闻周刊注意到,从去年8月开始,以阿里巴巴缩招为标志,一些大型企业大幅减少招聘数量,使就业市场压力凸显。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一名毕业生告诉记者,去年他获得了阿里巴巴实习机会,参照往年情况,基本能获得offer。但缩招通知发布后,他被告知“岗位已经招满,停止招聘”。
此外,女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今年呈持续加大态势。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国家出台全面二孩政策后,很多招聘单位“明里暗里”想方设法不招女生。尤其是女研究生,因为工作后马上就面临结婚生子,求职时更处弱势。“很多单位一看到是女研究生,连笔试的机会都不给。我们班27个女生,绝大多数都没有落实工作。”一位研三女生无奈地告诉本刊记者。(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