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选背景及概况
近年来,我国各地涌现出了很多由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教育制度创新实践,对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促进教育科学发展、改善教育民生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当前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部分地区和基层开展重大改革试点,此举突显了地方教育改革探索的重要价值。在我国大致相同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中,总有一些地方做出不同凡响的业绩,有效地解决了一些所谓“老大难”的教育问题,这一事实不仅增强了我们对教育改革的信心,也促使我们深入认识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价值。
为了推动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的发展,21 世纪教育研究院自 2008 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四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评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被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被视为“民间评价教育的有益尝试”。通过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能够发现一批地方教育制度改革创新的案例,总结、宣传、推广地方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模式,调动更多的地方政府参与教育改革,营造改革的环境与氛围,推进地方政府的善政与善治,由点带面逐步推动中国教育制度的变革。
2016 年,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将联合搜狐教育等多家机构,启动“第五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评选活动。活动将围绕农村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等重点领域,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关键环节,发现、总结、宣传和推广各地行之有效的改革探索和制度创新案例,促进整体性的教育制度改革。
↑2008年第一届颁奖礼现场
↑ 2010年第二届颁奖礼现场
↑ 2012年第三届颁奖礼部分与会嘉宾
↑ 2012年第三届颁奖礼现场论坛
↑2014年第四届颁奖礼现场
二、参评方式
目前此次评选活动处于案例征集与申报阶段,社会大众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如下两种途径参与评选,请推荐者或申报单位下载并填写《第五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申报表》,并发回本届评选官方邮箱:zdcxj@21cedu.cn
同时,推荐者与申报单位也可通过随邮件发送扫描附件,或者邮寄的方式向组委会提供其它与参评相关的材料。邮寄地址为: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5号北发大厦B座308室(100088)。
1. 案例推荐
任何个人(包括专家、媒体代表、公众等)均可推荐符合创新奖标准的地方教育制度创新案例。
2. 自荐申报
任何地方政府(省级及以下)均可通过申报的方式参与评选。
推荐及申报截止日期:
2016年7月31日
三、评选标准
1、提高教育品质,改革应试教育弊端,促进教育的丰富性、多样化和高质量,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2、促进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平。3、创新性。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教育问题。4、透明性与参与性。在制度设计、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主动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公开,提高利益相关各方的参与度,使民众对地方教育行政拥有更大的知情权、建言权、监督权。5、可推广性。所解决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所采取的改革举措可以移植和推广。
四、评选过程及传播
1、初评(2016年8月初)
(1)评审委员会对公众推荐、教育局自荐案例进行筛选,确定出30-40个入围案例;(2)初评会后,开通网络投票渠道,邀请公众对入围案例投票;(3)组织调研团队对入围案例进行实地考察。
2、终评(2016年11月下旬)
评审委员会从初评入围的案例中,参考调研团队实地调研结果,最后评出奖项。专家投票结果占80%,网络投票结果占20%。
3、颁奖及案例推介典礼(2016年12月17日)
通过研讨会的形式对获奖案例进行表彰、推介。
4、案例集、理论文章、研究报告、出版物发表(2016年12月)
(1)收集近30个典型案例,形成《第五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案例集》; 形成 《中国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研究报告(2014-2016)》;(2)发送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及案例集等约500份,涵盖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及地方教育局等。
5、政策简报、政策提案等(2017年3月)
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形成政策简报、政策提案等,提交相关部门和两会。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项目负责人:肖丹,xiaodan@21cedu.cn
五、往届获奖案例
案例一(2014年获奖)
江苏镇江:简政放权构筑基层学校自主发展新格局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教育行政部门存在着越位管理、错位管理和不作为管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江苏镇江以简政放权为基本思路,着眼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构建新型政校关系。具体举措如下:
简政放权,让学校自主发展
“扎口管理”,改进机关作风,减轻中小学校长负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加强作风效能建设,确保校长能集中精力专注学校工作。
“试点管理”,启动“自主管理试点校”试点工作,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备案管理”,试行副校级干部“选聘制”,对校长充分赋权。
转变职能,让行政服务更专业与高效
做好“大后勤”,强化基础性服务通过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标准,建立教师待岗培训制度,建设科学、开放、高效的社会化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
成立“校长发展学校”,强化专业性服务一方面,我们完善了校长任期制度。实施三年发展规划,强化督察性服务,强化政府的督察职能。
实施效果
简政放权的系列举措施行以来,教育部门极大地减少了对学校的行政干扰,文件少了、会议少了、考核少了、检查少了、评比少了。同时,“自主管理”和“选聘制”改革让校长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活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如今在镇江,大部分学校都或多或少参与其中,改革的推进,给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
案例二(2012年获奖)
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黄梅县城区择校现象十分普遍,是当前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两所城区优质学校都在“超负荷运转”,而硬件和师资较为薄弱的城郊学校则冷冷清清。面对如此情形,黄梅县教育局下决心进行改革整治,打造“无择校”城市。
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黄梅县教育局计划到2012年秋季,黄梅县的公办初中将由30所调整至21所,完全小学将由192所调整至98所,并保留或新建100多个小学教学点,保证农村小学生能够就近上学。
黄梅县教育局将城区学校与城郊学校统筹规划,纳入规划的镇管学校收归县管,学校干部和教师重新统一均衡调配,办学条件按同一标准统一改善,收回学校接收学生的权力,学生按重新划定的区域统一就近入学,严格落实划片招生政策。
从科学评价入手规范办学行为
对于初中,重点班有多少学生,就将分配到该校的重点高中招生指标按比例减少多少,评价也不只看中考成绩;用时间和汗水换得高升学率的初中,教育局不肯定,不表扬,不提拔校长;
对于高中,班级教学质量的评价不看重高分率和优秀率,而更加关注合格率和平均分,能够反映全校学生的综合水平;高考成绩只作为体现教育质量的指标之一。
实施效果
目前,黄梅县已经初步实现了中小学没有“大班额”、没有重点班、没有择校、没有补课的“四没有”现象。此外涉及黄梅县城区12所学校调整、4000多名学生分流、300多名教师交流,20万市民关注的城区教育改革,在2010年9月1日顺利完成,彻底消灭了超级大班和超级大校。实现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
如想了解更多可关注以下页面:
第四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主题网页:
http://learning.sohu.com/s2014/innovation/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项目介绍:
http://www.21cedu.org/?y/id/333.html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