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高考志愿咨询,公共服务需提升水准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员 线教平
高考之后,考生和家长即将面临志愿填报“大考”。从去年开始,我国全面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投档以后,许多考生和家长对填报哪所大学、哪个专业更加“拿不准”了。在这种背景下,高考志愿咨询服务应运而生,“大数据帮你填报上好大学”之类的广告比比皆是,部分“一对一”咨询价格更是一路被炒至数万元的“天价”。(6月12日《羊城晚报》)
高考志愿咨询服务被炒至天价,一方面说明家长对此需求的强烈;另一方面表明我们的公共服务跟不上,要么是缺位,要么就是水准太低。而无论就信息掌握的主体,还是从为考生家长服务的立场看,高考后填写志愿的信息披露都不该任由市场炒作,公共服务应及时公布足够信息,满足家长需求。
高考志愿咨询实质是一场信息争夺战,也是一个有相当技术含量的技术活,对此,公共服务部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这些高考资源咨询服务的民营机构看,他们所吹嘘的“大数据”基本来自于考试院,他们把从考试院调取的各大院校历年录取分数进行统计,考生只要输入自己的分数就能自动查询适合的学校以及专业。
且不说这种大数据分析的可靠性程度如何,既然数据都是来自于考试院,主动提供给家长和考生不是更好吗?如果这种数据真实而且分析科学,即便是作为参考,也是对考生和家长的一大福利。至于市场价格更贵的一对一服务,实际上也只不过是根据考生兴趣爱好以及分数给出最适合的建议,而这些其实也完全可以由我们的学校老师,放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里来做。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涉及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自己的性格适合什么样的职业等等;“知彼”涉及报考的学校和专业怎么样,历年招生情况以及就业如何等等。前者涉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有基础教育部门来承担;后者涉及公共服务,应由政府公共服务部门来提供。可惜的是,目前这两者的服务都跟不上,或者说提供了但满足不了百姓需求,这才导致了学生填志愿、选专业时的手足无措,才催生了混乱的高考志愿咨询市场,天价高考志愿咨询因此而生。由此来说,天价高考志愿咨询不只考问公共服务水准,也考问我们的基础教育服务水准,至少,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再继续缺席。
当然,要改变天价志愿咨询的乱象,除公务服务的及时补位外,我们的教育也应提前做好规划,平时就应做好学生对自身兴趣和爱好认识工作,在选学校和专业时,最好把个人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如此才可能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远、更持久。
执笔:张晓震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