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教育网 教育新闻

中国高考大事记(1949— )(11)


时间:2017-08-12 13:52:01   编辑:淮安教育网
中国高考大事记(1949— )(11)

  1981年

  1月14—20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高校招生工作会议,讨论改进招生制度的办法。

  3月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八一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的报告》,《报告》称:“招生制度需要继续改革,但步子要稳妥,要经过试验。”《报告》附发《一九八一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规定》,要求“从一九八一年起,中学应对高中新生建立学生档案”,供高等学校录取时参考。“拟从今年起,取消对考生划分密级的规定”。理工农医类考生加考生物,按30%计入总分。用本民族语文授课的民族中学毕业生,报考用汉语文授课的高等学校,应参加全国统一考试,汉语文由教育部另行命题,不翻译,并用汉文答卷;其他各科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考生须用本民族语文答卷。在考汉语文的同时,由有关省、自治区决定也可以考少数民族语文,并负责命题。汉语文和少数民族语文的考试成绩分别按50%计入总分,但汉语文成绩必须达到及格水平方能录取。

  当年高考共有259万人报考,共录取28万人。

  1982年

  1月3日,教育部部长蒋南翔在《北京日报》发表文章:《略论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单纯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文章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根据需要和可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积极而又稳步地发展数量。文章认为,单纯追求升学率来源于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来源于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的脱节。十年内乱对全国教育和广大青年所造成的严重的内伤和外伤,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发生了偏向而不易纠正的原因之一。文章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单纯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不能脱离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制约而孤立地得到解决,需要全党齐心协力,进行综合治理,逐步解决。

  3月29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八二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由于没有较大变化,教育部没有召开招生工作会议,也没有制定新的招生规定,继续执行1981年的规定,以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

  11月15—24日,第一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科研讨论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会议确立了“科研先行”的工作方针。此后,在高考改革的过程中,一直奉行“科研先行”的方针,即从高考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中提炼出科研课题,发动与组织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相结合,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科研成果经过鉴定,先行试点;成功之后,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广。

  当年高考共有187万人报考,共录取32万人。

  1983年

  1月16—26日,教育部在昆明召开1983年全国全日制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问题。

  3月12日,教育部印发《关于一九八三年全国全日制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的报告》和《一九八三年全国全日制高等学校招考新生的规定》。《报告》指出,1983年的招生工作会议,是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进一步改革招生制度,开创招生工作新局面的动员会。《报告》提出了“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目标。《规定》采取了多种措施,落实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报考本科院校的考生外语成绩按100%计入总分,语文、数学成绩分别为120分,生物为50分。全国统考时间为7月15—17日。

  《报告》提出了“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2月31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十项规定(试行)》。

  当年高考共有167万人报考,共录取39万人。

本内容来自《中国考试》200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