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教育网 教育新闻

为何师范院校不安于师范定位?


时间:2017-01-19 05:04:08   编辑:淮安教育网

来源:麦可思研究综合整理自《北京青年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

最近这两天教育界高校圈最热议的话题莫过于“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近日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

上个世纪末这个世纪初,中国掀起了师范教育改革的热潮。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力图用开放式师资培养体系代替封闭式培养体系,即由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改变为其他高等学校参与教师培养体系,同时师范院校也向综合大学转变。改革十多年来,并未达到预期的结果。本来国家提倡开放型培养师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质量,让一些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也来培养师资。但是事实上综合性大学尚未做好准备,它们都在想如何奔向世界一流,没有培养师资的愿望,而师范院校却已经纷纷改为综合性大学。

转型有“套路”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湖南师范大学校长蒋洪新介绍说,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中国逐步开始在层次和机构上调整,实行由“三级”向“二级”乃至“一级”的师范教育体系过渡,逐渐形成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参与的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师范院校通过合并、转型、升格,变成了综合性高校,不再以“师范”命名。

中国师范类院校最多,在行业性院校中占比最大,全国师范类本科院校就有120余所,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全国师范八大名校”。

早在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在其百年华诞之际就明确提出,将在未来15年内,建成为一所综合性、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虞立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师范大学有57个本科专业,其中只有14个招师范生,其他是非师范生。从2013年毕业生的情况来看,非师范类学生只有10%进入到教育系统工作,其他都是到各专业对应领域工作。这是国内师范院校的趋势:向综合性大学转型。

面对教育潮流的变动,部分高校也采取了相应对策。比如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比如2006年,烟台师范学院更名“鲁东大学”,2012年,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更名“江苏理工学院”。

据2015年6月相关媒体统计,在2008—2015年期间,中国共有472所高校更改校名,占高校总数的23%。

除了更名与合并,另一些师范院校缩减了师范生比例。欧美国家纯粹的师范大学并不多,名列世界前列者只有巴黎高师等个别大学,其师范教育往往被安置在综合类大学里的教育学院。在国内,这样的转型也逐步开始,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在2015年起明确逐步缩减师范类本科招生,学校成立教师教育学院,师资培养被统一纳入教师教育学院。

在江苏省,“师字头”高校正主动缩减师范生比例。2015年本科招生,南京师范大学师范生约占20%,江苏师范大学占25%,淮阴师范学院不足25%,南京晓庄学院不足20%,盐城师范学院则不足15%。

师范院校综合化的目的是提高师范专业的学术水平。但是目前的事实是许多转型的院校并没有把力量加强在师范专业上,而是都热衷于扩大非师范专业,忙于升格,企图挤入名牌高校之列,因而有不少学校不是借用综合学科的优势来加强师范专业,而是抽调师范专业的教师去充实其他新建立的学科。这就反而削弱了师范专业,与改革的宗旨背道而驰。

急于“脱帽”求转型为哪般

教育主管部门要求181所师范院校“不改名”的意见,其实折射出一个现实,即有部分师范院校并不安于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而是想“脱掉”师范这一帽子,为什么这些师范院校急于“脱帽”呢?

表层原因:

师范教育被“边缘化”,毕业生竞争压力大

一些招生规模较少、办学效益不好的专业被停招,师范教育面临被“边缘化”的隐忧。此外,教师资格证“国考”也是对师范类教育的挑战。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树良介绍,2015年入学的师范生与非师范生一样,需要通过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证“国考”,才能获得职业准入资格。“师范生在与综合性高校毕业生同场角逐中如何胜出?这是一个现实考题,形势逼人。

深层原因:

有学校认为师范的“帽子”限制了学校发展

有的师范院校认为师范这顶帽子,限制了学校的发展,不利于学校上水平。事实上,中国基础教育师资缺口是很大的,仅拿学前教育来说,目前的幼师规模,只是需要达到的幼师规模的一半,如果再进一步考虑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逐年提高以及中国开放二孩政策,中国幼师缺口还要大。同样的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存在。

师范高校专注于发展师范教育,是大有可为的,除了基础教育教师数量还存在很大缺口之外,中国基础教育是需要高质量的师资的——高素质教师的欠缺,是更严重的问题。如果师范院校能发挥自己的师范教育优势,培养高素质的师范学生,那办学在中国照样具有竞争力。但有的师范院校却不这么想。原因有二:

一是有的师范院校,想办高水平的大学,而目前社会评价高水平大学,都看论文、课题、经费,同时,也把高水平大学和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简单画上等号。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师范院校,就会把“师范”帽子视为办综合性大学的障碍,希望能摆脱师范约束,办综合性大学。

二是办好师范专业教育,尤其是有特色的师范本科专业,这要求学校重视人才培养,但中国很多高校(包括师范院校),并没有把心思放在人才培养上,而是想增设学科、做大体量、多出学术研究成果,这导致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学生和其他院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并没有优势,也让师范生怀疑,接受这样的师范教育,究竟价值何在?

不可忽视:

师范学校阴盛阳衰,快成“女儿国”

近年来,师范院校长期存在的性别比例失衡,也是一大问题。

据媒体报道,江苏第二师范学院2800余名新生,校园里川流不息的人群几乎被女生“全线占领”,该校今年男女生比例几近1︰9,稳居江苏第一;山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今年360多名新生,一共只有25名男生,男女生比例为1︰13,尤其是英语四班,40多人中只有一名男生;湖南师范大学2015级5287名本科新生中,男生占比28.8%,女生为71.2%,女生比男生的两倍还要多。(中青在线,2017-01-17)

近三年,免费师范毕业生的男女构成比例相对稳定。女性占多数,约为七成。

为了吸引更多的男生就读,目前至少有五个省份实行男生免费师范教育政策,分别是江苏、广西、福建、湖南和四川,一度引发较大争议。

如何留住师范院校的“心”?

从国外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师范学院转为综合性大学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在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看来,这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师水平的提高,师范学院历来学术水平较低,已经不适应培养高水平教师的需要;二是教师数量上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不需要设立专门的师范学院来培养;三是教师职业在社会上已有一定的吸引力,优秀青年愿意当教师,不需要采取专门的机构,用免缴学费等优惠条件来吸引生源。应该说,这三个条件在中国初步具备,但还不充分。中国教师数量已经基本得到满足,甚至某些学段的师资已供大于求,但中国有上千万中小学教师,我们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把他们的学历标准都提高到研究生水平;特别是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许多青年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愿当教师。我们在这方面估计不足,总以为,现在不包分配,就业困难,教师职业比较稳定,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会多起来,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与中国教师地位不高、工资待遇偏低不无关系。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教师培养能否有成效不是孤立的。只有在教师地位和待遇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在教师的管理和评价科学合理并体现尊师重教指向的情况下,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来当教师,才会有更多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愿意进入师范院校学习。如此一来,师范院校也就能招到更好的生源,得到更高的声望和地位,改名的动机也就自然消失。如果师范院校改不改名还是要通过上级发一个指令或文件,那就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这一纸规定也反过来表明,社会还没有形成尊重和重视教师的共识。只有当社会各方对教师的尊重和重视形成了普遍共识,师范学校保留自己师范的名称成为一种自愿自觉,保留师范名称成为一种自豪的选择,师范院校才能长久地保留下来。而推动这种共识的形成,需要社会从上至下付出实质的行动和努力。

很显然,如果不解决导致师范院校不愿意安于师范办学定位的根源性问题,就是明确限制师范院校不更名、不脱帽,学校办学的心思,也恐难集中到办好师范教育,培养一流的师范人才上。

国家政策可以留住师范院校的“名”,但能不能留住师范院校的“心”。要让学校安于定位、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关键在于要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的自主权。根据教育部日前出台的2017年工作要点,今年将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和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意见,旨在加强改革总体设计,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 END -

回复以下 关键词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985丨211丨100丨就业丨毕业丨职称丨孔子丨三体丨三联丨mooc丨创业丨未来丨大学丨师道丨课程丨管办评丨施一公丨彭丽媛丨互联网+丨青年教师丨浙江丨学术丨教改丨临沂丨教育法丨就业力丨创业大学丨高校反腐丨近亲繁殖丨亚洲大学丨教授治学丨科研评价丨离岗创业丨科研怪相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