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教育网 教育新闻

蒲儒专栏蒲儒刿:感恩教育与爱的教育


时间:2017-01-18 06:11:46   编辑:淮安教育网

正道语文,与您不见不散!

感恩教育平等教育爱的教育

——重读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考

四川省郫县第一中学 蒲儒刿

[摘要]思想家鲁迅上个世纪初对家庭教育,尤其是父亲对子女的教育著专文论述,其主要观点有:第一,“父子间没有什么恩”,由此他提倡父子平等的“平等教育”,反对“感恩教育”;第二,提倡“幼子本位”,反对“长者本位”,主张“爱的教育”。这些观点至今给人新鲜感,并富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感恩教育 平等教育 爱的教育 长者本位 幼子本位

鲁迅先生于1911年11月1日在《新青年》6卷6号上发表了近万字的长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学生时代读《中国现代文学史》,有一些印象;自2001年以来的三届班主任工作中,深感学校教育中男生教育的难度陡增而家庭教育、尤其是父亲对子女教育的空缺和畸形。忧虑与思考中,重读该文,顿觉斯人所言,开光点醒。在此,略陈其文精髓,并略述自己所得,与同行等人分享。

一、感恩教育与平等教育

1、“父子间没有什么恩”

近几年的德育工作中,所谓“感恩教育”叫得震天响,不外乎想解决下一代与长辈的疏离,弥合“代沟”,以此求得他们对长者、对生活的热爱,等等。

鲁迅先生旗帜鲜明地反对“感恩教育”。他在文中说:“‘父子间没有什么恩’这一个断语,实是招致‘圣人之徒’面红耳赤的一大原因。他们的误点,便在长者本位与利己思想,权利思想很重,义务思想和责任心却很轻。”“他们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但祖父子孙,本来各各都只是生命的桥梁的一级,决不是固定不易的。现在的子,便是将来的父,也便是将来的祖。我知道我辈和读者,若不是现任之父,也一定是候补之父,而且也都有做祖宗的希望,所差只在一个时间。”很显然,先生认为感恩教育深层根源是“利己思想”而直接后果是导致“义务思想”和“责任心”的淡漠。而父与子都是生命“桥梁”中结点,所不同的只是各自出现的时间先后而已。

2、“保存生命”与平等教育

先生反对“感恩”是有深厚的理由的。这个理由就在于:从自然生命的层面上讲,父子、父母与子女天生是平等的。他说:“此后觉醒的人,应该先洗净了东方固有的不净思想,再纯洁明白一些,了解夫妇是伴侣,是共同劳动者,又是新生命创造者的意义。所生的子女,固然是受领新生命的人,但他也不永久占领,将来还要交付子女,象他们的父母一般。只是前前后后,都做一个过付的经手人罢了。” 又说:“此后觉醒的人,应该先洗净了东方古传的谬误思想,对于子女,义务思想须加多,而权利思想却大可切实核减,以准备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况且幼者受了权利,也并非永久占有,将来还要对于他们的幼者,仍尽义务。只是前前后后,都做一切过付的经手人罢了。”直白地说,做父母的生儿育女首先是为了“要保存生命”,而世间所有的人都是生命链条上的一个“节点”,只有先后之别,没有高下、主次之分。既然如此,父子、父母与子女之间本质上便是“平等”的,“感恩”缺乏理论依据,“感恩教育”应代之以“平等教育”。

3、我的三点反思:

其一,当下德育工作中大肆渲染“感恩教育”却收效甚微,是不是应该深刻反思其背后人性依据是否有所缺乏?

其二,诸多对子女长期不闻不问的“不管家长”,常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对自己的孩子放任自流,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不是也就在于,他们认为自己生养孩子、甚至已经给吃给喝给穿给住了,已经“施恩”于孩子了,孩子理所当然就该乖乖听话,用不着做父亲的或做父母的去管了,孩子们理所当然地得拿学业成绩等等来回报自己,至于孩子学习生活的过程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忽略而无需过问。

其三,既然“感恩教育”缺乏人性依据,而“平等教育”宜情宜理,何不以“平等教育”取代“感恩教育”,如此,或许可以改变现有教育的危局。

二、爱的教育

1、“发展生命”

除了“保存生命”以外,鲁迅认为,父母之有子女还要“发展生命(就是进化)”。他说:“个体既然免不了死亡,进化又毫无止境,所以只能延续着,在这进化的路上走”“所以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很显然父母之于子女,虽然都是“平等的生命”,但从其处在生命链条上的先后次序不同,从“发展生命”的需要来看,子女又重于父母。

2、本位问题

既然要“发展生命”,既然在生命的“桥梁”或链条中父子两极里,子女一头是重心,是意义所在,顺理成章地,鲁迅明确地反对“长者本位”,而主张“幼者本位”,他说:“但可惜的是中国的旧见解,又恰恰与这道理完全相反。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者又来专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并进而直陈“长者本位”的危害——“他们的误点,便在长者本位与利己思想,权利思想很重,义务思想和责任心却很轻。以为父子关系,只须‘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部,便应为长者所有。尤其堕落的,是因此责望报偿,以为幼者的全部,理该做长者的牺牲,殊不知自然界的安排,却件件与这要求反对,我从古以来,逆天行事,于是人的能力,十分萎缩,社会的进步,也就跟着停顿。我们虽不能说停顿便要灭亡,但较之进步,总是停顿与灭亡的路相近。”

而“幼者本位”则深深植根于人性的厚实土壤中,理应为我们所取。他说:“生命何以必需继续呢?就是因为要发展,要进化。个体既然免不了死亡,进化又毫无止境,所以只能延续着,在这进化的路上走。走这路须有一种内的努力,有如单细胞动物有内的努力,积久才会繁复,无脊椎动物有内的努力,积久才会发生脊椎。”

3、爱的问题

首先鲁迅先生认为“爱”是生物以及人类的一种天性。“自然界的安排,虽不免也有缺点,但结合长幼的方法,却并无错误。他并不用‘恩’,却给与生物以一种天性,我们称他为‘爱’。”

其次,“爱”与“恩”有质的不同。这不同在于:前者超越了一己之私之利,后者是投桃报李式的施与与被施与的利害关系,因为欠人之债,故需报之以恩。先生有很精辟的论述:“动物界中除了生子数目太多一一爱不周到的如鱼类之外,总是挚爱他的幼子,不但绝无利益心情,甚或至于牺牲了自己,让他的将来的生命,去上那发展的长途。”又说:“只是有了子女,即天然相爱,愿他生存;更进一步的,便还要愿他比自己更好,就是进化。这离绝了交换关系利害关系的爱,便是人伦的索子,便是所谓‘纲’。”

其三,他还分析了“感恩教育”的坏处:“倘如旧说,抹煞了‘爱’,一味说‘恩’,又因此责望报偿,那便不但败坏了父子间的道德,而且也大反于做父母的实际的真情,播下乖剌的种子。”我想那些对人类天性斫伤而产生的无数父子反目、 甚至操刀弑亲等丑恶现象便是这“乖剌的种子”作怪的结果。

对于“爱的教育”的内涵,鲁迅概括为两点:

第一, 爱己。

即父(母)亲首先要珍爱自身。“无论何国何人,大都承认‘爱己’是一件应当的事。这便是保存生命的要义,也就是继续生命的根基。”又说:“单为子女说,便可以说凡是不爱己的人,实在欠缺做父亲的资格。就令硬做了父亲,也不过如古代的草寇称王一般,万万算不了正统。”具体说来,一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把身体缺陷遗传给自己的儿女——“这种事情,中国也很多,只要在医院做事,便能时时看见先天梅毒性病儿的惨状;而且傲然的送来的,又大抵是他的父母。但可怕的遗传,并不只是梅毒;另外许多精神上体质上的缺点,也可以传之子孙,而且久而久之,连社会都蒙着影响。”二是精神上爱惜、提升自己,甚至奉献自己——“这也是爱,上文所说的是对于现在,这是对于将来。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假使古代的单细胞动物,也遵着这教训,那便永远不敢分裂繁复,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类了。”“所以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

第二, 爱子。

主要有三重内涵:一是“理解”——“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二是“指导”——“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三是“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4、几点思考和启示:

其一,家庭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观。鲁迅先生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道理,极其简单。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在“保存生命”“延续生命”和“发展生命”三者中,先生最看重“发展生命”,我们坚持下来,坚持在家庭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观。

其二,从根本上调整家庭教育中主体问题、重心问题。做到父(母)子之间在平等、互相尊重基础上的“子女本位”,即鲁迅讲的“幼子本位”。同时,坚决反对其极端形式——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式教育”。

其三,正人先正己,在家庭教育中,首先进行家长的自我教育。目前这一任务尤其紧迫。

其四,在“理解”子女、“指导”子女、“解放”子女上狠下工夫,尤其是要“理解”、了解孩子们,这是“指导”和“解放”的基础,也是目前我们的薄弱环节。

三、结语

或许有人会质疑我这样推崇鲁迅的观点。说:人就是人,怎么能拿纯生物学的观点来论理呢?其实,真正科学的观点就在于要找对谈论的逻辑起点,对于人来说,其逻辑原点或起点就在于“生命”,作为生命体,他与其他自然生命并无二致,在生命的大前提下思考人,我们的立论便不会有大的偏差,相反才可能更接近真理本身。

另外,由于本文重在引述前辈观点,从而对当下德育工作中、特别是家庭教育中的疑惑给出一些启示,换句话说,重在理论启迪,所以显得“务虚”一些,案例几无涉及,因为它不是本文立论的意图。

作者简介

蒲儒刿,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中小学教育专家,全国百佳高中班主任,成都市劳动模范,成都市暨郫县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秉持“身心健全、人际和谐、学业优异和素养深厚”理念育人,泽及众多学生。先后发表(获奖)论文数十篇;主研课题8个;有专著2部,主编各类书籍5部。在全国、省市县各层面参与多种形式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教育界和社会影响力较大。

策 划:李华平

主 编:正道语文微信编辑部

责 编:叶晓婷

终 审:唐 锐 张贤洪 马 琴

正道语文微信投稿邮箱

zhengdaoyuwen2014@163.com

正道语文

欢迎您

正道语文

正道语文群是全国最大、最活跃的教育研究航母群,拥有7个区共13500多个成员,丰富多彩的研讨活动团结、凝聚了全国300多名特级教师、语文名师、教研员、大学教授,他们和广大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一道“探索语文正道,坚守正道语文”。

目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区已满员,欢迎您和您的朋友加入第七区559481947

亲,我们已错过了前世的牵手,也错过了今生的拥有,千万不能再错过做正道语文群友!

扫一扫,您就进了正道!转一转,您的群商就得到了提高!

如何关注:

1.点击标题下方“正道语文”快速关注;

2.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3.微信搜索“zhengdaoyuwen”或“正道语文”。

正道语文:

语文人,可以寂寞的耕耘,

但不可孤独的行走......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