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2017年1月12日至17日,北京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上,来自教育界的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从不同角度描绘心中对教育的期盼。
(▲张毅委员在联组讨论会上发言)
“新时期,教育供给侧改革正逐步由条块分割转向统筹实施,从扩大规模转向提升内涵质量。作为首都的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我期待通过供给侧改革,早日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眼光的创新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北京模式’。”1月16日,在北京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期间,来自教育界的委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主任张毅向记者道出了她心中的教育供给侧改革愿景。
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在基础教育领域中,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正是解决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张毅委员看来,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北京市结合“四个中心”的定位,在推进首都教育供给侧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增加供给总量和实现优质教育均衡化中已经做出了大量的探索,她建议未来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培养模式等方面。
“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丰富的教育。我们都知道,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培育明天的人才,更多的指向不光是用今天的考试来测量,更要立足长远,为明天的社会发展提供力量。”张毅说,只有提供更多优质的资源、更均衡的配置,才能将优质教育从稀缺变为充盈。因此,从教育需求的角度看待供给侧,不仅要立于今天,更要放眼长远。
“当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互联网+’时代,当大量的信息和固有的知识都能从检索中得到的时候,教育如何将现实的、交叉的、真实的问题解决能力教给孩子?”张毅抛出的这一现实问题令人深思。
张毅说,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北京市教育团队已经做了非常扎实的探索。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在全国率先创建并推出了历时10年的“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生长”的“翱翔计划”;北京市教委与市科委已联合面向全市中小学开展了8年的“将科技资源转化为创新教育课程资源”的“雏鹰计划”。这两项计划都是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也都是被纳入首都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中的重点项目。在此基础上,北京市探索实施了“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尝试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让经过筛选的社会资源项目,为丰富学校的课程服务。在张毅看来,这样的探索,能让孩子满载着兴趣去学习,敢于在现实中关注问题,并在真正的尝试、解决、探究体验中拥有实际的获得。
(▲教育界委员和前来观摩政协会的3位高中生、2位大学生、1位教师为中国教育点赞)
这种人才培育模式,真正地站在了国家治国理政的高度。这种力量,能让我们的孩子自信地讲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基于此,在未来的教育中,她认为应把这些行之有效的探索变成能够广泛推动的机制。首先,建立平台:组建专门的机构、搭建专门的平台,来发现、聚拢优质的社会资源;第二,跨部门联合,共同打通壁垒机制,更加明确资源的属性。同时既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又能保障资源优势;第三,通过调研,跨部门联动设立标准。“由于这些都是新的探索,需要标准先行,在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同时,让现实的、鲜活的资源,能够被关注、开发,进入教育领域。而同时在标准的框架下,使得过程可以管理,质量可以保障、效能可以监控。”张毅希望,在这样的课程实践推进下,将优质社会资源纳入教育供给,让政府购买服务的探索,能够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常态。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