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运年
来源:科学网博客
白露,清晨的北京已经有些微凉,太阳还没有升起,东方的云层已经披上了淡金色的霞光,明明暗暗如丝如缕的映着淡蓝色的天空,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安宁。
每年的白露,《蒹葭》总是被我们记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空灵而又意境悠长美好的诗句,一下子就能让我们穿越千年,回到我们初始的岁月。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们有一门选修课是《大学语文》,授课老师非常推崇《诗经》。他认为,《诗经》不仅是中华民族最瑰丽的文学宝典,而且是一部讲述中国上古时代人物风情、人文地理的史诗般巨著,熟读《诗经》,不仅可以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美,更能了解中华文明的发祥、变迁和发展,了解我国先民们日常生活,他们逐水而居,勤劳劳作,他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华夏这片土地上,将生活中的鸟兽草木都编进了他们的歌谣中,后人可以凭借这些美丽的诗歌追忆这片土地过往灿烂辉煌的文明,尤其是水文明的变迁,更是极其丰富而生动。
是啊,诗三百,而写到了河流的篇章占到了60多篇,明确出现的河流就有二十多条,极其生动地描写了先民们依赖河流生活作息的生活场景,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比如“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比如“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比如“二毛重英,河上乎翱翔”;比如“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
在《诗经》中,出现最多的是黄河,其次是淇河,再就是长江,除了淇河是因为地处卫地的地利关系之外,黄河和长江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之源,是她们带着中华文明一直流淌至今。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正是这些河流,哺育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浇灌了这一片土地上的文化。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九曲黄河万里沙
第一次见到黄河的时候,我19岁。
我是怀着瞻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想法奔赴黄河边的,但是,到了位于孟津的黄河边时,第一眼看到黄河我有些不相信这就是黄河,我以为只是我家旁边的那条河雨季山洪涨水了,除了水面更宽阔些,河水更浑浊些,没有滔滔不绝的感觉,颇有些失望。
后来我才知道,黄河小浪底水电站正是选址在孟津县附近,那时候已经开始截留蓄水,自然已经不可能欣赏到“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波澜壮阔的。不过我用杯子舀了一杯黄河水,确实是极其浑浊,比我家附近小河爆发最大山洪时的泥沙还要更多一些,无愧乎黄河的名字。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与发祥地。它经过亘古不息的流淌,孕育出了世界上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是中国人的“母亲河”。而《诗经》则生动翔实地记载了我们的祖先在这条河流边上劳作生活的情景,在我们先民的眼里,这条河流宽广博大,明媚嬗变,她富有灵性,多情而又慷慨,赐予她的子民们宝贵的生活资源和精神财富。
《诗经》直接写到黄河的达15篇之多,而若是将写到黄河支流如泾河、渭河的都包括进去,与黄河相关的篇章达到30篇之多,将近《诗经》的十分之一,可以说,黄河流域是《诗经》的精神家园,是《诗经》的发源地。
在《诗经》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黄河河水浑浊、江面宽阔、水流湍急的景象,如《邶风谷风》中写道“泾以渭浊,湜湜其沚”,《邶风新台》中以“河水瀰瀰”“河水浼浼”描述黄河的水盛大而满,很有气势,而在《卫风河广》则通过反问句“谁谓河广”间接说明在当时黄河河面已经极为宽阔,不易渡过。
黄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历史时期黄河不断决口、泛滥和改道,对下游平原的地理化境产生巨大影响,曾经黄河还有一个名字,那就是“悬河”,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卫风硕人》里写到“河水洋洋,北流活活”,翔实地记载了黄河北流入海的史实,给我们研究黄河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黄河水患一直以来都困绕着两岸的居民,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王安石的诗《黄河》: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形象地描述了黄河水势大、流域长而一旦决堤之后的可怕景象。
工作后我有一次出差到开封,参观开封的历史名胜,同行的老师开玩笑说,别的地方历史名胜是不是现代人造的不知道,但是千年古城开封的古迹一定都是只是位置大概是这个地方而已,黄河曾经数次淹没开封城,而英雄的开封人民硬是一次次原地重建,现在的开封,据说地下叠压着6座古城,因此有童谣流传至今: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了好几层。
为了综合治理黄河水患,有效利用黄河水资源,解放后,我们国家在黄河流域兴修水利,沿着黄河干流筑堤、修桥、兴建水电站等,大大地改善了黄河流域的水患情况,目前,黄河干流上的水电站有龙羊峡、刘家峡,积石峡、青铜峡、三门峡、小浪底等。
由于黄河水含沙量极高,兴修大型水电站固然改善了水患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自然降水量的减少,黄河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出现频繁的季节性断流。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0世纪6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一半多。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黄河干流水量减少,支流水量也急剧减少。1997年我们去龙门游玩,途径洛河,只看见大片河床裸露在阳光下,光滑的鹅卵石诉说着前年的故事,我捡起一块石头,不敢相信这就是曾经发生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么美妙爱情故事的地方,更不敢相信曾经有神龟在此驼“洛书”献给大禹,更不敢相信这条河曾经有过“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
与“黄金水道”长江不同,黄河由于泥沙淤积、壶口瀑布以及下游径流量减少等原因,黄河中游通航条件差,航运业受到影响,“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景象在黄河不曾出现过,如何疏通黄河航道也成为制约未来黄河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随着城市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沿黄河两岸城市大力发展工业,城市工业污废水量日益增加,而黄河流域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滞后,造成黄河流域工业污染严重,对沿黄地区引黄灌溉造成极大的破坏,黄河水污染不但造成农作物品质下降,还使一些农田水利设施报废,给农业造成的损失每年最高已达数十亿元。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母亲河”刻不容缓,不仅出台了各种治理保护黄河的政策措施,也有更多的人自发加入到保护黄河的队伍中,科学治理黄河。比如增加黄河流域的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让“坎坎伐檀兮”的斧子停下来;比如建设湖泊湿地等改善黄河的生态环境,恢复黄河流域原始的面貌;比如科学地引黄灌溉,采用现代化的浇灌技术耕种土地。
上个月我去西安出差,看到西安城很多地方挂着宣传条幅,上面写着要加快西安市的水资源治理,力图恢复“八水绕长安”的胜景。西汉司马相如曾在《上林赋》里极尽描写八水绕长安的胜景:“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fēng)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据《诗经》记载,早在远古时期,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它们在西安城四周穿流,据《诗经文王有声》载:“沣水东注,维禹之绩。”可见沣河是大禹疏导治理的结果,涝河初名“潦”。《诗经洞酌》中有“洞酌彼行潦”,也就是这“远去挑水潦河边”的诗句,涝河一直以来都用其甘甜的河水哺育着两岸的人民。
那天,我坐车经过灞河桥,河水清澈,两岸绿柳垂拂水面,遥想当年《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唯美场景,估计不久的将来,“灞桥折柳赠别”的习俗又有可能兴起。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黄河,给了我们的先民享用不尽的资源,也给了他们用之不尽的智慧。有了黄河,才有了生机勃勃的城市和村落,黄河赋予我们生活以活力,赋予我们思想以灵魂,未来,我们还将伴着黄河一路走下去,直到未来。
滔滔江汉 ,南国之纪——滚滚长江东逝水
在《小雅四月》中,对长江是这样描述的: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意思是长江汉水的波浪滔滔,统领着南方的诸河道,万河归流,滚滚东流。而在《大雅江汉》里,长江水势磅礴浩瀚,江面宽阔,似乎裹挟着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奔涌而来,江汉浮浮,武夫滔滔,江汉汤汤,武夫洸洸,在如此浩瀚的江水的衬托下,更显出人力之伟大。
与黄河不同,在周天子时代,黄河流域是周王室诗歌采集的主要地域,因此关于《诗经》关于黄河流域的篇章较多,而关于长江的则很少,只有大概四篇。
而长江作为亚洲第一大河流,水量丰沛,水系发育,整个长江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其源远流长,水量丰富,支流众多及流域幅员宽广,养育了长江流域一代又一代勤劳的人民。汉江是长江的第一大支流,因此在《诗经》中,汉江和长江经常是成对出现的,如在《国风周南汉广》里也写道,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生动地写出了汉水丰沛而长江悠长。
小时候,父亲曾给我描述过他曾经见过的长江。他说,那时候江水很清,站在江边甚至可以看到黑色的江猪也就是江豚在江里翻滚嬉戏,所以那时候毛主席还曾经数次横渡长江,留下了“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豪迈诗篇。
可惜,我第一次见到长江是十几年后的1996年的武汉,那时候的江水已经比较浑浊,也没有看到可爱的江豚,只看到长江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船只,汽笛长鸣,码头上的吊车忙个不停,不愧是“黄金水道”,江面宽阔而水流湍急。
再过十多年后,我带着婳婳再次来到武汉长江大桥上时,婳婳问我,妈妈,为什么江水不是碧绿清澈的,李白不是说“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吗?
我有些答不出来。
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长江早已经不是李白时代的长江了,现在的长江既是最重要的运输航道,还承载和灌溉、发电、防洪等功能,与三千年前只是灌溉和水运已不可同日而语。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建设,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的长江经济带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枢纽之一,是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长江已经不堪重负,哪能永葆青春。
2001年的仲夏夜,我与几个同学一起坐在刚建成不多久的武汉晴川桥下,远看龟山上的电视塔和对面的黄鹤楼遥相呼应,整个武汉市灯火辉煌,流光溢彩,江面上星光点点,如天上的银河横贯城市而过,美轮美奂,如梦似幻。年青的我们一下子有一些恍惚,似乎置身在梦境中的奇幻森林里,不由得感概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给城市和人类带来的发展是多么的惊人!
对于长江两岸的人们而言,长江不仅仅是衣食住行的倚靠,更是他们心灵的寄托之地,精神的仰仗之所。长江滚滚东流的江水,承载着历史和未来,凝聚着无数先辈们的思想和灵魂,是长江流域文明和文化的象征。
数千年来,长江滔滔不绝的江水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老子、庄子和屈子,都是诞生在长江流域,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屈原的众多经典名篇中,与长江相关的诗句非常多,他曾被流放到长江边的武汉附近,写下了“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诗句,并在那一年端午节抱石自沉长江支流汨罗江。
长江以其壮美雄奇的景观征服了无数文人墨客,在长江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形象地描述了长江水运的迅捷以及两岸景色的壮美;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极尽描写长江秋日的萧索和壮阔;而他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则写出了长江到了平原地带的雄浑阔大。除了他们,陶渊明、苏轼、辛弃疾等都在长江留下了醉人的诗句,将长江的美好壮丽书写的淋漓尽致。
长江自古多水患。据记载,从汉代至清代2000年间,长江中下游共发生较大洪灾200多次,平均年10年一次,中小洪灾则难以数计。到了近代,增加到3~5年一次。国民党统治期间,几乎年年闹灾。1931年大水,江汉平原14.5万人淹死;1935年再次大水,又夺去了14.2万人生命。祖母在世的时候,给我们描述过那时的大水,我的家乡离武汉只有70多公里的距离,祖母说那场大洪水过后,我们家乡的老鼠都淹死了,骤然不见老鼠为患,还甚是不适应。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加强了专门治理长江流域,大力兴修水利,开始了亿万人民征服长江的新纪元。
自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后,长江上兴建起许许多多的桥梁,长江再也不会天堑难越。前年去重庆出差的时候,坐在出租车过江,来回的桥都不一样,问司机在重庆段的长江和嘉陵江上有多少桥,司机师傅很自豪地说,我们重庆的桥多咯,没得谁数过!
同时,为了调节长江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进行利用,在长江流域已经兴建了大大小小达到上千座水电站,其中大型水电站包括三峡、葛洲坝、二滩、向家坝、隔河岩等。
当年毛主席豪迈写下的“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已经成为现实,并且已经在防洪发电、调节长江洪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今年南方的洪涝灾害远胜1998年,但是却没有1998年破坏那么大,三峡大坝对下游水量调节起到了不可估量和替代的作用。
除此之外,长江流域丰沛的水资源也成为改善我国黄河、淮河、海河流域以及西北地区严重缺水的倚靠。南水北调工程是1954年毛主席视察黄河时提出的伟大构想,1995年,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全面论证,2000年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有序展开,2002年正式开工,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我在北京也能够喝到家乡的长江水,真的觉得既神奇又自豪。
大量的开发利用也给长江带来难以抚平的伤痕,曾经在长江自由生活的江豚已经成为濒危物种,还有许多其他鱼类因为水电站的兴建以及过量的航运,无法按照千万年来的洄游产卵习俗休养生息,长江的水再也不是“渚清沙白鸟飞回”。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长江走过《诗经》,走过《楚辞》,走过无数骚人墨客的笔端,给我们带来丰沛的河水,带来丰富的鱼类,带来数不尽的财富,养育了我们的先民,也养育了我们,将来还将继续养育我们的子孙。今天,我们不仅要关心长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更要关注我们能给长江留下些什么,才能让它继续健康自由地奔流在这片土地上。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千万年来,月亮依然是那个月亮,而河流,也许还是那条河流,也许已经不是了。这些河流的变迁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读一条河,就是读我们的过去,还有未来。
- END -
回复以下 关键词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985丨211丨100丨就业丨毕业丨职称丨孔子丨三体丨三联丨mooc丨创业丨未来丨大学丨师道丨课程丨管办评丨施一公丨彭丽媛丨互联网+丨青年教师丨浙江丨学术丨教改丨临沂丨教育法丨就业力丨创业大学丨高校反腐丨近亲繁殖丨亚洲大学丨教授治学丨科研评价丨离岗创业丨科研怪相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