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鼓励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学会2014年设立“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奖励在研究生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开拓创新、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效的集体和个人。
2016年,按照评选办法,确定最终入选成果41项,其中9项成果获得一等奖,32项成果获得二等奖。
我们将陆续推出这41项优秀成果简介,希望通过交流,促进研究生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
二等奖
成果名称:实践引领、机制创新、文化铸魂一构建无人系统领域“新四有”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成果类别:教育实践类
成果完成人:戴斌、史美萍、谢海斌、吴涛、牛轶峰
成果完成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成果简介
无人系统己成为军事变革和科技革命的引擎,引领“第二次机器时代”。按照习主席“一个目标、两个高地”指示,聚焦无人作战新型力量建设对人才培养的紧迫需求,秉承“实践引领、机制创新、文化铸魂”核心理念,构建了“育人机制一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环境”四位—体的无人系统领域“新四有”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大批部队急需的无人系统领域专业人才,牵引和支撑了我军无人作战力量的建设和发展。
1
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国内外尚未形成无人系统学科专业,目前依托现有学科“散发”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我军无人作战系统研发和实战运用人才的规模化超前培养需求。
2
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1). 创新“教学-科研-管理-文化”有机统一的育人机制。践行教学科研互融互促,一流项目育一流人才,“学员队-教研室”双边管理,“自主-协同”文化铸魂,培育了一大批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四有”强军人才。
(2). 以智能为基础,按无人作战“观察-判断-决策-行动”(OODA)设置课程模块,构建了“基础-实践-前沿”合理搭配、“平台-系统-体系”相互衔接、“技术-装备-作战”有机融合的“无人系统”课程体系,完善了研究生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
(3). 锻造“晓于实战、专注无人”的师生协同创新团队。师资队伍聚焦无人、瞄准前沿、紧贴实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防“973”和型号等重大科研任务:选拔优秀研究生担任专题负责人、分系统设计师,教学相长,提高了研究生创新和管理能力。
(4). 构建了国内一流的“空-地-水”多域覆盖、虚实结合的无人系统实践环境。教学科研环境互补资源共享,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整合“机器人文化节”、RoboCup等各种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打造“机器人俱乐部”,支撑了研究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
3
创新点
(1). 人才培养体系以“实践”为灵魂,扭转“唯理论、唯分数、唯SCI”的研究生培养倾向,统揽“育人机制—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环境”四个方面的建设。
(2). 以无人系统独有的“自主—协同”技术特征为内涵凝炼育人文化,全面提高研究生自主创新和协同攻关的能力,铸造“坚韧素质、看齐意识”,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始终。
(3). 在学员队和教研室建立研究生“双边组织生活制度”,实行双组织、双教育、双汇报、双评议、双通报和双推荐等“六双”措施:针对出国研究生建立海外党支部,将双边组织生活向海外延伸。
4
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1). 建成我军无人作战新型力量培养的重要基地,筹建我国第一个智能无人系统专业。首开研究生《无人作战》系列课程,建设面向全军的MOOC大学校,每年为全军培训1500余名军、师、团级指挥官,在线培训数万名基层官兵;面向全国举办5期无人系统专题研究生暑期学校,影响辐射全国。
(2). 拔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为无人系统领域自主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培养了3名国家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含提名)、30名军队/省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大批优秀硕士博士毕业生服务无人作战力量建设、参与组建新型联合作战部队、扎根边疆海防。
(3). 创新成果丰硕,引领我军无人系统技术发展。产生了首辆无人驾驶红旗轿车、首套多无人机XXX任务控制站、首辆高原山地无人巡逻车、首台智能安保机器人、首次“长沙-武汉”286公里长距离无人驾驶等标志性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作为总体技术单位,牵头论证我国首个无人系统重大专项。
(4). 担当“高端智库”,描绘我军无人作战力量发展蓝图。撰写战略咨询报告数十篇,主导我军无人作战系统领域2030发展规划和路线图制订工作,牵头军委科技委无人系统前沿科技创新领域论证。
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