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 | 蔡志栋
| 来 源 | 澎湃新闻
| 关键词 | 本科,教授
| 导 读 | 教授因为将更多精力花在科研上,所以荒废了教学;然而科研压力越大,教学效果越差,那么,让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一开始方向就错了。这还仅仅是逻辑推理。
8月29日,上海召开秋季高校党政负责干部会议,再次明确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并将参与骨干教师激励计划的高校从8所扩大到14所。其意图很积极也很明显:通过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以提升本科教育,甚至,这可以看做是对“钱学森之问”的一个回答。钱学森在病床上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困扰着我们所有人,尤其是教育者。现在,我们找到了一个答案:也许因为我们的教授没有给本科生上课久矣。
但是,也许非常吊诡的一件事是,前不久BBC纪录片《中国式教学》风靡全球。最终结果是,“中国班”完胜“英国班”。如果我们的记忆不算差,那应该还记得,时间再往前推,美国代表队在数学奥林匹克上终于首次战胜中国代表队,受到奥巴马的接见。不料,美国代表队是清一色的华裔,令奥巴马以为走错了房间。虽然这些证据不够充分,但的确从一个角度说明,我们的基础教育还是能够培养出“杰出人才”的。注意,这里的杰出人才,绝非考试得高分者,其中也包含了为现代人高度推崇的创造能力。
可是,为什么到了大学阶段,情势却发生了倒转?
原因非常之多。比如,虽然随着以拆迁为象征的城镇化进程愈演愈烈,通过高考鲤鱼跳龙门不再是唯一的选择,甚至,从拆迁获利的角度看,考不上大学比考进大学更实惠,但是,很多情况下,读大学还是改变命运的一条可靠途径。因此,在中国的大地上诞生大大小小的“毛坦厂中学”是不足为奇的。这些中学有个基本特征:严格异常。
而他们中的许多人,一旦进入大学之门,就像千米赛跑终于到了终点,顿时松懈下来;而没有看到,考进大学,才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60分万岁!”在二十年前是一个响亮的、心照不宣的口号,二十年后,它依旧是。多少大学生,在大学里过的是“混”的日子。应该说这种现象,从国内响当当的名牌大学到一般性的院校,都是存在的。
但是,板子是否应该全部打在学生身上?从上海高校的积极举措而言,他们看到了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此即高校教师也要负起相应的责任。我并不否认教师的责任,问题在于如何理解这种责任?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无限制滑坡是与高校科研量化管理同时开始的。其中的逻辑是,由于高校要求教师在核心刊物上发论文,获得各类级别的课题资助,否则就不能晋升职称,不能获得更高的收入,于是,高校教师、尤其是高校教授将精力更多的花在了科研上,对本科教学听之任之,导致本科教育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对于大学教育而言,真正的主体是大学生本身。只有当他们成为一只一只的鸡蛋时,才可能通过教师的辅助孵出小鸡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正确性。不过,仔细推敲之下,这种观点又是可以质疑的。
就本科阶段的教学而言,是否教授、副教授一定就比讲师好呢?未必。按照它的逻辑,教授因为将更多精力花在科研上,所以荒废了教学;似乎讲师就不要科研了。事实上,讲师晋升职称的压力远远超过教授。因此,按照这种逻辑,科研压力越大,教学效果越差,那么,让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一开始方向就错了。这还仅仅是逻辑推理。就现实而言,刚刚毕业没多久的讲师也是经历了严格的学术训练获得博士学位的,他们的基础知识不容置疑,他们的经验有限,但很可能比一般的教授还能掌握学科前沿。就年龄而言,30岁左右的博士在精力上以及创造性上,有时候是胜过一般教授的。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而难以短期内脱颖而出。让他们承担本科教学工作,不仅是合理的,而且,并不会在基础知识的教育上打折扣。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本科教学滑坡的另一个原因是大学建设扩大,两地办学导致教师没有时间与学生在一起。大学教师班车来班车去,甚至与班车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了上课的时间。因此,提出骨干教师激励计划,要求教师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坐班”答疑。这种观点的问题也很明显:它预设了大学没有扩建之前教师是能够与学生充分打成一片,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不过,也许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大学课堂的一个特点就是上课的时候教师来,下课之后教师走。这种走,不是回办公室,而是回自己家。从这个角度看,教师怎么回家的交通方式并不是影响本科教学的一个根本原因,很多时候只是真正原因的替罪羊。而且,相比于二十年前,现今通讯手段的多样化和发达远远超过当时。这就引出了问题的一个关键:只要学生自己愿意学,无论身在何方,他都能够找到教师。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形是什么?
当我们的教师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踌躇满志地准备学生来答疑时,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没有学生来。唯有考试前夕,学生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拜访,试图打探考试的具体内容。这些不是我瞎编,而是耳闻目睹,有的还是亲身经历。试想,连正常上课时都会睡觉的学生,怎么会那般好学的去教师那里“提疑”呢?一个补充性证据是,很多真正做出大成绩的人物,往往是通过自身的勤奋好学来获取知识的。李泽厚便曾说过,他很感谢自己大学时由于生病,不必去上课,于是自己在图书馆里汲取知识,很早便达到了高超的水平,在1950年代的美学大辩论中自成一家。
可见,还是那句老话: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授上课也罢,讲师教学也罢,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本质上都是外因。真正的主体是大学生本身。他们才是一个个的内因。只有当他们成为一只一只的鸡蛋时,才可能通过教师的辅助孵出小鸡;如果他们是一块一块的石头,怎么可能通过改变辅导的力量来培养出小鸡呢?而为什么有的大学生宁愿做石头而不愿做鸡蛋?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但是,无论如何,原因不在上课的老师职称太低。但也不能说和教师没有关系:如果教师足够严格,石头倒会变成鸡蛋。这个时候,作为外因的教师反而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很显然,严格与否和教师的职称无关。因此,教授上课并不能必然挽救本科教育,严格的教师却可以做到。
何谓严格的教师?他不仅能够教授基础知识,不容差错,而且,在考试时也不放水,该关的还是要关,而不容私情作祟,甘做老好人……这些都是常识,不必多说。然而,如果所谓的严格只是某些教师的品质,而不是大学的制度,那我们的本科教育还是起色无望。在放水成为某种常态的情形下,严格的教师产生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比如,他的班级会出现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不及格,有的学生会气势汹汹质问他为什么关他,因为在别的课上据说他的成绩都是优良,在院系层面,也很可能出现种种难堪的情形……没有制度的支撑,这样的教师很快会被逆淘汰。
受到制度保障的严格教师和技艺精湛的教授都是我们需要的。我们自然希望鱼和熊掌可以得兼,但在必须有所取舍的情况下,舍教授而要严格也。
如此,我们的本科教育庶几有条生路。
回复以下 关键词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985丨211丨100丨就业丨毕业丨职称丨孔子丨三体丨三联丨mooc丨创业丨未来丨大学丨师道丨课程丨管办评丨施一公丨彭丽媛丨互联网+丨青年教师丨浙江丨学术丨教改丨临沂丨教育法丨就业力丨创业大学丨高校反腐丨近亲繁殖丨亚洲大学丨教授治学丨科研评价丨离岗创业丨科研怪相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