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
核心素养的挑战,是如何从理论落实到实践
课程改革,尤其高中每一门课程标准的重新修订,改变最大的地方就是把课程的内容、安排和教学组织紧紧围绕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贡献。
这里所谓的核心素养,指的不是身高、体重等通过教育没办法改变的素养,而且是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发展的素养,对学生未来的生涯发展非常重要的素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未来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改革、评价等都要围绕核心素养。未来的教育,要从知识核心转变为能力素养核心。
理论家比较好当,坐着就能把六大素养写出来。六个核心素养、十八个基本点,十八个基本点下有几百、几千个、几万个指标....
但实现目标比提出目标要难得多,校长不能把目标再进一步细化成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八级指标......然后把指标分给老师完成。
所以核心素养对于校长来说,是教育的目标,我们要经过一个严谨的过程——把教育的目标通过实践和行动去尽可能达到,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落实核心素养,要处理好5个问题
1. 认识问题
对待核心素养,必须要重视,并且将其融入教育内容、活动设计中。
就算对核心素养只有模糊的认识,总体来讲,对于做哪些对提升核心素养有好处,学校根据经验和见识都是能够判断出来的。只是愿意不愿意做,愿意不愿意下工夫做好。敷衍核心素养,毕业生的素养肯定比别的学校的学生低。
2. 作用问题
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升学成绩的提高一点都不矛盾,核心素养的作用,不仅仅是提高眼前的成绩,也关乎学生的未来发展。
十年的亲身体验,让我有这样的自信:让孩子走向社会,参加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让孩子走向沙漠,进行文化考察。学生出去一周、十天,回学校后,成绩一年比一年越来越好。
一切的知识学习、阅读和实践都是为了发展一个人的智慧和素养。当一个人具备了智慧和素养的时候,解决所有新的问题都不在话下。
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强化训练,就像摩登时代的资本家在剥夺学生的自由,这样的教育不可能培育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而不是简简单单在教室里不断地做题和强化训练。
我们的校长敢不敢尝试,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的时间,让学生参加他们感兴趣的、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变得快乐,让他们学习更加主动、更加有激情,他们就会变得更加有智慧?到最后你会发现,他的成绩远远比你想象的要提高得快得多。
3. 条件问题
核心素养的实现需要创造时间和空间。
比如学校设置自主选课,称“除了必修课,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但给学生安排8节必修课、4个小时的作业,这样的话,学生能选什么?这就像我们到可以“自主选菜”的食堂,却只提供了一菜一汤,除了选择吃多少、喝多少,没有其他选择。
所以,学校的自主课程必须丰富,时间必须充足。
如果有活动占用了我们学生的社团活动时间,我会责怪老师,任何事情绝不能挤占学生的自由活动。给他时间和空间,他会创造出让你感到意外和惊奇的事情来。
4. 模式问题
学校一定要鼓励和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协调发展核心素养的需求,充分体现自主性,充分保证自主选择,没有这样的没有这样的环境,核心素养培育就是一句空话。
5. 评价问题
我认为追求一个好的成绩本身并不算功利主义。我来自农村中学,知道农村中学、边远地区的中学压力要比城市大得多。
今天,应该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所以多开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多带孩子们参加田间地头的劳动,考察工厂企业......天天带着学生们玩,他们特别幸福。
明天一参加中考,就不幸福了,再参加高考,更不幸福了,最后,鉴于校长把学校的成绩搞得很烂,得换人,校长也没法幸福了......
这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别。
一方面,核心素养是一种能够被我们感受到却无法观察,而且很难去描述的东西。就像我们与一个人从陌生到成为朋友,我们觉得他人很好、好相处,但很难去评价他的核心素养。
另一方面,学习得有评价,为了检验学生考得如何,纠正学生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更好地去学习......即将到来的中高考改革,都要求把评价的结果参与到人的选拔当中。
如果核心素养光发展不评价,或光评价不运用,就会像我们以前提的素质教育一样,很多时候被束之高阁。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和尝试一种兼顾、均衡的方式:既照顾到核心素养培养,同时又有很好的考试成绩。我的基本想法是,无论如何要建立一种评价方式,而且评价的结果必须运用、能用。
我们不能指望做几套题进行测试,靠几个量表测出核心素质,所以,我在针对如何评综合素养的时候完全换了一个角度,就看做什么样的事情有利于提高综合素养。
我们评价核心素养,不是看学生一开始的素养和别人有多大差别,而是评价一件事情是否能让学生的素养提高,是基于行为发展、过程发展的评价。
学校教育,不是要给一个人的一生下结论,而是为了人的发展。只要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素养提高了,就是好的学校教育。
文章来源:校长派。
版权与免责声明:
“二十一世纪英文教育”所转载、摘编的文章部分来源于互联网(抱歉有些无法找到文章作者),不代表本刊观点。我们只为了分享有价值的内容,与商业利益无关。如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害到您的权益,请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liqian@i21st.cn。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