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曾经写过这样一段文字:人在工作时,不单要用到手、腿、腰,还要用脑子和自己的心胸。我总觉得国人对后一方面不够重视,这样就会把工作看成受罪。失掉了快乐最主要的源泉,生活的态度也会因之变得灰暗……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我们也确实发现,真正用脑用心的人不多,所以,很多教师,身在教育中,心在失落、在漂泊、在流浪,完全感受不到置身教育的幸福。为什么我们身在教育中却没有因时间的累积而收获成功与幸福呢?那是因为“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出发”。而今,我们迫切需要回到教育的原点。
回归教育原点,再次思考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怎样培养人?怎样尊重和敬畏教育规律?这些都是常识性的问题。吴非说:“教育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常识。”而事实上,我们却恰恰忽略了这些常识。可以说,教育上的常识和我们生活中的常识一样,本来并没有多少新东西,只是随时代的发展不断为其注入新的血液,根本不需要整天瞎折腾,不需要时不时地搞一些新的花样和所谓的模式。有人说:“‘教育常识’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和道理’。”很显然,教育本来是“简单”的,我们没必要将其搞得那么复杂。
钱理群曾说:“教育难,难就在回到常识。”其实,只要坚持回归常识,教育也就不难,因为只有回归常识的教育才是真教育。回归教育常识,也是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
“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是教育常识,但却被我们许多人所忽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成为了今天最时髦的教育名词。我们所忽略了的是,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该经历的得让他经历,哪怕困难、哪怕风雨。就像我们常常用我们自己人生的经验教育学生,但学生依然对我们的教育置若罔闻,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去经历、没有体验,他们只相信他自己。我们真正能做的,就是把他们“扶上马”,至于途中会发生什么、该怎么应对,一切得靠他们自己去感受、去历练。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即是这个道理。在这样的过程中,是急不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和农业是一样的。春天播种,然后历经风雨,以及夏的酷热和干旱,才能有秋的收获。教育需要循序渐进,任何想省略一些环节的做法都会得不偿失。当学生犯错站在我们面前,我们要么是一顿暴风骤雨似的训斥,要么是和风细雨似的开导,但学生一下去,却依然如故,为什么?因为我们忽略了学生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只一厢情愿地把我们所认为对的火急火燎地强加给他们,如此,又怎么能达到教育目的呢?可以说,在教育领域里,还有许多这样的常识。
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说:“解放孩子,除学校和社会努力以外,家长要想通。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违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规律,教育必然失败。”然而,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太浮躁了,太急功近利了,我们在想当然地进行教育,我们忘记了教育的初衷,忘记了教育的根本,忘记了教育自身的规律,才最终让教育成为了孩子成长的伤心地。而今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和发展规律,顺应规律去行事、去行走、去作为,把育人最简单的事情做好。
一言以蔽之,回归教育常识,即是对教育规律的守护。邱学华尝试教学的实验之所以取得成功,并得以推广,就在于它符合两个规律——儿童的认识规律和教材发展的规律。而现今,在幼儿班便开始开设“奥数班”并施行小学化教学,这是严重违背儿童成长规律的。因为,没有儿童心智的成熟,我们强加给他们一切所谓的知识都可能是对他们的伤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应该做的事,是不可违背的,就像十一二岁不可结婚生子一样。任何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都可能对孩子一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儿童从0岁到6岁之间,是身心发展相当迅速的时期,按照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思想,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在两者之间,他更注重于成熟。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当今在中国家长中最流行且在义无反顾地践行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就是严重违背规律的。因为如此,中国式“减负”才不断被提上议事日程。一方面,学校在努力为学生减负,而另一方面,家长又在给学生增负,才出现了学生“上课睡觉,下课补习”的怪现象,可说是现状堪忧。研究儿童成长规律,循着规律开展教育活动,杜绝任何随意的行为,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他应该成为的那个人,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本真状态。
人的本质在于循着他自己的轨迹生长,而生长则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便是常识。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应该说,这是常识,但今天却一再被提及,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我们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早已忘记了对其的守护。而今,我们必须让教育常识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让一言一行里、一举手一投足间都蕴含教育常识的因子。
本文转自“第二书房”公众微信号
欢迎关注我们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