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学生在,教学点就会保留。”永泰县教育局一位负责人说,虽然集中办学是大势所趋,但是只要有一个孩子愿意在家门口读书,就会为他保留一所学校。
5月26日,吴志光老师和兰新荣在操场参加升国旗仪式。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 摄
5月28日,永泰县富泉乡蜚蜚安小学许碧如老师和她的一年级学生许书慧在排练“六一”节目。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 摄
“愿意在家门口读书的孩子,家里往往有更多的无奈,这些孩子们更需要我们在教学和生活上,给予格外的关注”
—— 教师吴志光
“我们希望家门口有学校,有一位好老师”
—— 学生家长兰金秀
“只要还有学生,我们就一定会把教师派下去。往往愿意留下就近读书的学生,家庭都是比较困难的,一定不能让这些孩子失学”
—— 乡中心小学校长黄大灿
8岁男孩兰新荣就要转学了,这个曾为他保留了两年的芋坑小学,或将面临被撤掉的命运。
芋坑小学,一名学生,一位老师。
而在兰新荣的家乡福建永泰县,目前这样的学校有11所。
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源不断减少,这在人口不足40万的山区县永泰尤为明显。来自县教育部门的数字显示:当地中小学生人数已从历史峰值的9万左右下降到如今的4万余名,全县84所小学中,教学点43个,比例过半。
“哪怕还有一个孩子选择在家门口读书,教学点就要办下去。”当地教育部门如此承诺。
走进这些位于基层村部的教学点,记者看到,各种硬件设施虽显“迷你”却一应俱全,办学条件相对简陋但教师们的教学依旧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坚守
35年来,从未想过要离开,只想静静地待在山区,陪这里的孩子们慢慢变老
从家门口到芋坑小学,步行仅需10分钟,兰新荣的爷爷兰河仕已气喘吁吁。
这位瘦小单薄的65岁老人,和记者聊天时,微微喘着气,时不时咳嗽几声。他称自己患有哮喘,不能干重体力活,只能每天在家,照顾85岁的老母,接送孙子上下学。
兰新荣在芋坑小学读二年级,目前是学校里唯一的学生。
“8年前我来到这里时,教师就我一个,孩子还有八九个。”吴志光老师说,没想到,短短几年,学生只剩一个。
看着一个个孩子离开学校,兰河仕一直担心芋坑小学会被撤掉。
对于兰河仕来说,如果孩子到塘前镇中心小学上学,近9公里的路,交通不便,每天接送孙子不知该如何是好。如果在中心小学附近租房,既增加开支,又不能照顾老母。
兰河仕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在兰新荣很小的时候,母亲已经离开,父亲常年在外打工。
兰河仕的妻子种了5亩枇杷和5亩柑橘,一年收入一万多元。“受霜冻影响,今年5亩枇杷绝收。”兰河仕有些无奈。
“儿子在外打工月薪才3000多元,去掉租房费和饭费,每个月也是所剩无几。”想到家里的收入情况,兰河仕打消了“让孙子租房读书”的念头。
兰河仕的心思,吴志光早已读懂。
“我知道他担心这里只有一个孩子,我会离开。”吴志光笑着说,从师范毕业选择在留守农村当一名老师,35年来,从未想过要离开,只想静静地待在山区,过着不被外界打扰的生活,陪这里的孩子们慢慢变老。
“中心校毕竟师资配备更为齐全,愿意在家门口读书的孩子,家里往往有更多的无奈。”吴志光告诉记者,“反而是这些孩子们更需要我们在教学和生活上,给予格外的关注。”
实际上,8年前从塘前镇中心小学回到芋坑,也是吴志光的决定。
“那个时候,学校提出要派一名教师到芋坑,我主动提出回到这里,一些老师并不理解。”吴志光说,“我知道,这里的孩子,才是最需要我们的。”
山区的教育生涯是“苦”的。
毕业不久吴志光就来到了当地的岭头小学教书。“单单山路就要走一个半小时。在寒冷的冬季,从山下走到山上,背心都会湿透,过一阵就会感到寒气逼人,透心儿的凉。”吴志光说,往往是周日下午到学校,在山上住一周,周六再下山回家。
仅这所学校,吴志光一待就是6年。
芋坑村是畲族村,人口600余人。“早年的芋坑小学也位于大山深处,需走半个小时的山路。”吴志光还记得十几年前来这里教学半年的情景。
2013年,永泰县在当地实施“造福工程”,200多户从大山深处搬迁出来。兰新荣家就是其中一户。不仅搬迁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教学条件也大为改善。
记者在兰新荣家看到,三层楼房里窗几明亮。家具只是简单的摆设。兰河仕说,搬迁下来以后交通方便了很多,尤其是孩子读书,站在家门口,往下一看,学校就在眼前。
位于村部的芋坑小学十分精巧漂亮,配有塑胶操场,教室宽敞明亮,崭新的桌椅还泛着亮光。“在各种政策的倾斜下,这几年,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的确改善了很多。”吴志光说。
兰新荣每天早上8点前到校,吴老师会让他早读10分钟。“阅读对一个人一生影响最大,是孩子们内心充盈的源头。”吴老师在教室里特意挂了一幅字:“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语文、数学、音乐、思想品德、美术、体育……吴志光包揽了所有的课程。
让吴志光最头痛的是音乐、美术课。“好在教育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一点,给农村配备了教育信息化设备,可以通过远程教育中的名师课件,让孩子跟着学习,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名师教育。”吴志光说。
教室里,“感恩、责任”四个红色大字显得格外醒目。
“教育不仅仅是教知识,更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吴志光最大的担心是,孩子们不懂得如何感恩,如何回馈社会。
再过一个月,兰新荣就要结束二年级的课程了。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吴志光显得力不从心。
为了不耽误兰新荣的学业,吴志光和塘前镇中心小学校长王国锋早早开始商量了。
王国锋建议兰新荣到中心小学就读。王国锋说,如今农村寄宿生不仅可以免费住宿,还可以享受一顿免费早餐。学校针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还会提供棉被和免费的午餐、晚餐。
“除了国家给予农村的一些普惠性政策外,一些社会爱心人士也会给农村学校捐款,这些钱可以用于补助这些贫困学生。”王国锋说。
充分沟通后,兰河仕也认为,这对孩子是最好的一条路。毕竟,“融入集体生活”是兰新荣迟早要面对的。
下学期随着兰新荣的转学,芋坑小学将没有生源。
“只要有一个孩子愿意就近读书,我们一定会保留这所学校。”王国锋说,如果实在没有学生,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而选择保留教学点,让老师先回到中心校教学。
亲情
只要有孩子需要,我愿意将自己所学都奉献给山里的孩子们,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在永泰县赤锡乡荷溪小学的班级课程表上,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所有的课程都由程桂英老师一人承担。
而学生只有一名,7岁的女孩曹芸霞。
“程老师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村大家庭中的一员了,我们离不开她。”荷溪村党支部书记黄立球说,县里多次调程桂英到赤溪乡中心小学任教,可一次次被村里的乡亲们感动着,她还是选择了留下。
荷溪村也是畲族村,距离永泰县城10余公里,人口400余人。“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只剩下一些老人和留守儿童,老人们会种一些青梅、橄榄,有的人在林下做养殖业,人均收入不足万元。”黄立球说。
在这个偏远的村庄,程桂英已经待了19年。
“刚来时,学校还有4个班5位老师,每个班有学生近20人。”程桂英说,这几年班里的孩子越来越少,到去年只剩下一名一年级学生。
荷溪小学位于村部,有两间教室,一间用于日常教学,一间是多媒体室,用于远程教育。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贴着往届孩子们的书法和美术作品。教室的黑板上,程桂英的字娟秀漂亮。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孩子们都会合影。”程桂英指着这些照片说。从一张张照片能看出,学生们的确越来越少了。
尽管只剩下一名孩子,53岁的程桂英却格外用心。
“我相信,我们的孩子语文、数学基础不会比城市孩子差,但是孩子们的音乐、美术教育却在一定程度上缺失,虽然通过远程教育做了一定的弥补,但毕竟和城市孩子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程桂英说。
“而且一个孩子,学习氛围也不容易形成。”这是程桂英所担心的。
程桂英的老家就是荷溪村。为了让孩子们能读书,她变着法子去帮助他们,甚至,在学校里,她开始做起了饭。
“最初是一些孩子因为家里太远,早上带饭过来中午吃,我担心饭菜太凉,会帮他们热热饭。后来索性就让他们带粮食来学校,我给他们煮饭菜吃,到现在,我直接帮助他们买菜做饭。”程桂英说。
除了煮饭,孩子们的午休,也是和她一起度过的。“孩子们很顽皮,有的孩子也会看我合上眼,就悄悄地溜走。”程桂英笑着说,孩子的安全也得随时关心。
为了方便程桂英照顾孩子们,村里特意在村部二楼,为她腾了一间厨房和一间卧室。
“这几年,学校的条件改善了不少,煮饭的工具也从十几年前的土灶,换成了如今的煤气灶,再也不用去捡柴火了。”程桂英说,“最初是离学校远的孩子来这里吃饭午休,这几年近处的家长也把孩子送来了,他们说孩子在这里吃得更多。”
一次煮饭时,一个孩子跑过来对程桂英说,“程老师,您既像妈妈,又是老师。”程桂英乐坏了,她说,孩子们带给了自己太多的快乐。
一年年的同吃同住,和程桂英熟悉后的孩子们,开始叫她“妈妈”。这让程桂英更加难以离开荷溪,难以割舍这份对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的依恋。
十几年来,程桂英的作息一直未变:每天早上5点起床,6点从家里出门去菜市场买菜,然后骑20分钟摩托车从家里来到学校,7点半,开始迎接孩子们到来。
虽然今年学生只剩一个学生,她的习惯依然没变。
然而,单人校的老师也有难处。“就是不敢请假,没有人替换。今年妹妹送93岁的父亲去看病,没有人帮助推轮椅上下坡,最后只有让邻居帮忙。”程桂英讲起这些,觉得有些愧对家人。
但她仍然认为,教师是最美的职业。女儿大学毕业后,如今也成了一名人民教师。
而在赤锡乡,目前有3个这样的教学点。赤锡乡中心小学校长黄大灿说,目前除荷溪小学外,云林小学有一名二年级学生,白叶小学还有一名一年级学生。在这些教学点,老师们还会兼着幼儿班的课程。
黄大灿说,“教学点往往是初小,设置一、二年级,等到了三年级,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学校会鼓励他们到中心校读书,国家出台了寄宿生就读优惠政策,这让地处偏远的孩子们就读方便了许多。”
“我们希望家门口有学校,一直会有这样一位好老师。”曹芸霞的妈妈兰金秀说,每天早上送孩子到学校,晚上接回去,不仅没有任何费用,还十分便利。
下个学期,曹芸霞也将转到赤溪乡中心小学。“大女儿在中心小学读五年级,下学期也会考虑将小女儿带过去,虽然不舍,这样两个孩子一起照顾更方便。”兰金秀说。
学校将何去何从?“只要还有学生,我们就一定会把教师派下去。”黄大灿说,“往往愿意留下就近读书的学生,家庭都是比较困难的,一定不能让这些孩子失学。”
程桂英说,“农村教学条件差,留不住教师。可只要有孩子需要,我愿意将自己所学都奉献给山里的孩子们,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不舍
被家长们留了一年又一年,不知不觉就留到了退休年龄
再过一年,59岁的陈光辉和55岁的妻子许碧如就要离开教学岗位了。
他们所在的永泰县富泉乡蜚英小学和蜚安小学,如今都只剩下了一名学生。
“被家长们留了一年又一年,不知不觉就留到了退休年龄。”许碧如笑着说,“这些孩子的爸爸们也曾经是我的学生。”
37年扎根在一所学校教学,许碧如已经为这个村庄培养了两代人。
“最多的时候学生有300多人,村里不仅办起了小学,还有初中。”许碧如说,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们进城读书,村里只剩了一名小学生。
位于蜚安村村部的教室里,记者看到,一张教学用的大木桌和几张塑料学生桌椅简单地摆着,黑板旁放着一台用于远程教育的电脑。
而在村部旁边的旧教学大楼,现已废弃,村里计划将其改为村里的敬老院,正在规划建设之中。
永泰县教育局一位负责人解释说,随着农村生源的减少,一些旧校舍被利用起来,建起了村部,留出几间给学校使用,也有一些破旧的校舍也开始改做其他用途。
和许碧如的经历一样,丈夫陈光辉所在的蜚英小学也从最辉煌时的200多人,到如今的一名学生。
“学生少,一对一个性化的辅导会更容易到位,可是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来说,还是有些不利。”陈光辉和妻子的看法一致。
看到记者,7岁小姑娘许书慧大方地唱了一首歌《我爱家乡,我爱祖国》。她说,这是跟着许老师刚刚学会的。
来学校接许书慧的奶奶黄小红说,孩子父母在山西务工,还有一个妹妹在他们身边,于是就让大孙女先回到家乡来上学,5岁的小孙女到了入学年龄也会回来读书。
“这么多年了,许老师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她教出的孩子到了中心校成绩都在中上等,我们很信任她。”黄小红说,“而且在家里读书,费用少,也更省心。”
为了让许书慧在家门口也能接受到好教育,许碧如使尽了浑身解数。带着许书慧边唱边跳,许碧如已是满头大汗,可笑容依旧。“我希望孩子们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许碧如告诉记者。
“知识上的学习,可以想办法,但是孩子的品德培养,就需要家校一起配合。”许碧如说,“如今农村孩子也存在过度娇生惯养,一些孩子不会打扫教室,甚至拉大便还要老师擦。我会告诉孩子们,这些是他们该做的,回到家,还要帮助家人做家务。”
“当许书慧的妹妹再来读书时,我已经退休了。”许碧如说着,心中还有着种种不舍。
“37年了,除了分娩请假,几乎就没有缺过课。”许碧如说,“不管学生有几名,我们的责任都是一样重。”
“只要有学生在,教学点老师一定会保障。”富泉民族中心小学校长郑才局说,考虑到教学点一旦撤掉再恢复就比较难,是否撤掉会根据实际情况。
“不仅仅是在教学点的布置上会精心考虑。”郑才局说,这几年,国家对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很大,中心小学是永泰县唯一一所民族学校,共208名学生,一座新的教学大楼正在规划建设之中。
“在硬件上提升的同时,在师资上也进行了帮扶。”郑才局说,通过教师轮岗,学校引入了一位福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带动了整个学校的数学教学水平。
郑才局说,如今农村也十分重视素质教育,学校布置有畲族文化长廊,将畲族历史、畲族文化、畲族服饰等制作成宣传壁画,还收集整理了畲族戏曲民谣、婚丧嫁娶等作为乡土教材,课程丰富多彩。
“这些老教师们的教学经验丰富,农村的孩子们需要他们。”郑才局说,未来希望能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农村教育提供更多的建设性意见。
留任
这里曾经住过十几位老师,如今只剩我一个,显得空空荡荡
56岁的卢瑞珍老师,退而未休。
每个周日下午4点,卢瑞珍都会准时坐上从县城到同安镇西安村的班车,一个半小时后,顺利到达西安小学——她已经工作了38年的地方。
卢瑞珍说,这里曾经办过初中校,最多时教师有十几位,学生有300多人,有的年级甚至开了两个班。而如今学校只剩下了自己和两名学生。
去年9月,为了仅有的一个学生。已到退休年龄的卢瑞珍选择再留任一年。
“没想那么多,学生需要就来了。”卢瑞珍说,到了第二学期,又来了一名学生。
和其他老师一样,卢瑞珍也要承担这里所有的课程。孩子的减少,并没有影响到她备课的专注。
“留下来的孩子,往往是家庭未能给予更多照顾的孩子,这个时候,老师就要起到更多的作用。”卢瑞珍说。
和大多数学校老师可以当天往返不同,因为路途遥远,卢瑞珍每周都要在山上住六晚,周日下午出发,周六早上,再搭乘6点40分的班车回家。
“村里的老电影院,是教师们的宿舍。这里曾经住过十几位老师,如今只剩我一个,显得空空荡荡。”讲话中,卢瑞珍有一丝悲凉。
30多年来,卢瑞珍都是如此度过,从时间上来看,她陪学生们的时间远远多于自己的孩子。
“他们都是我的孩子。”卢瑞珍说,“一些毕业后事业有成的学生会回到家乡,邀请我们这些老师们一起吃饭,听到他们都有出息了,这是我最大的安慰。”
“如今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大了,一个基层教学点一年经费在6万元,基础设施不断更新,也给孩子们添置了更多学习用具。”卢瑞珍感慨道,农村校舍更漂亮了,可学生越来越少了。
据永泰县教育局统计,自2012到2015年,通过实施中小学扩容工程、校安工程、薄弱校改造等途径,共投入资金2.02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舍面积86881平方米。
在信息化方面,永泰先后投入1173万元用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县中小学实现“班班通”全覆盖。在师资配备方面,永泰也建立了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制度、城乡教育和学科对口支教办法,实现了全覆盖。
“尽管做了不少努力,城乡教育仍有较大差距。”永泰县教育局一位负责人坦言,农村师资、生源外流现象依然存在,音乐、美术、计算机等专任教师依然短缺。
“农村中小学还存在着新教师补充困难、生活待遇偏低等问题。”这位负责人说。
“也许下个学期,随着孩子们的转学,自己就要离开了。”卢瑞珍说,如果孩子们还是选择在这所学校读书,还是很高兴自己能发挥余热。
“只要有学生在,教学点就会保留。”永泰县教育局这位负责人说,虽然集中办学是大势所趋,但是只要有一个孩子愿意在家门口读书,就会为他保留一所学校。(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