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春娟,汪曾祺研究者,山东财经大学副编审,主编《你好,汪曾祺》等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关键词:汪曾祺,西南联大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节选)
西南联大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丰碑和奇迹,汪曾祺就读的时间是1939年至1943年。他的大学读了5年,最终也只拿了个肄业证书。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汪曾祺所就读的江阴南菁中学停课,其时他正上高二。为完成学业,曾辗转多地借读,亦时读时辍,其间曾跟随家人到离城稍远的乡下庵中避难(即小说《受戒》所写的那个庵)。随身所带除了备考所需的数理化教科书,只有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和《沈从文小说选》两书。汪曾祺曾言:“说得夸张一点,可以说这两本书定了我的终身。”其实远不止于此,定了他终身、让他走上写作一途的还有他的大学。
日军南侵,偌大的华北放不下一张书桌。北大、清华、南开合并组建临时大学,南迁至长沙,改为西南联合大学,继而又迁至昆明。在相对安全、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办教育,传承文化火种,谱写出中国教育史上璀璨的华章。
从1938年至1946年,西南联大九年,培育出八千余名毕业生,扛起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的大梁,为中华民族复兴作出卓越的贡献。其间流传至今的故事,折谢出的精神、风骨、人格是那般超然绝尘、爽然高举,令我辈无限神往慨叹。
1939年,汪曾祺辗转大半个南中国,经由上海、香港、越南来到昆明,报考西南联大。由于一路奔波,他得了恶性疟疾,住进医院,高烧超过四十度,几至病危。待刚刚能喝一碗蛋花汤,就晃晃悠悠进了考场,居然顺利考中。他报考的是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汪曾祺说西南联大各系学生各有特点,从外表上亦能看出个大概,中文系的男生多为“不衫不履”的名士派头。何孔敬的《长相思》一书中有一张李荣、汪曾祺和朱德熙三人的合影,大抵如此,三人均身着长衫、不修边幅的样子。如果说这还只是表面现象,那么汪曾祺骨子里也是个潇洒不拘、自由散漫的人。
他上课很随便,喜欢的就上,不喜欢的就不上。沈从文先生的课他都上——“各体文习作”是二年级必修课,“创作实习”“中国小说史”是选修课,他都选了。据他回想,沈从文并不擅讲课,声音小,操着很浓的湘西口音,不好懂。然而他又说要是能听“懂”的话,就会受益匪浅、终生受用。让汪曾祺体味深刻并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深有同感的是“要贴到人物来写”,这句话他算是读通透了。
闻一多先生的课他也喜欢。闻一多先后开过楚辞、唐诗、古代神话三门课。楚辞课上,闻先生先点燃烟斗,会抽烟的学生也可以点上(汪是会抽烟的学生之一),然后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这个课前细节被后人广为传颂,汪曾祺是亲历者。他说上闻先生的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他盛赞闻先生讲唐诗“并世无第二人”,不蹈袭前人一语,是将晚唐诗和西方印象派画对比、用比较文学方法讲唐诗的第一人。
即便沈从文、闻一多两位先生的课在他看来精彩无比,汪曾祺也大大咧咧,从不记笔记。以至他后来不无遗憾地说:“我如果把沈先生讲课时的精辟见解记下来,也可以成为一本《沈从文论创作》。可惜我不是这样的有心人。”他对同学郑临川能把闻一多上唐诗的课整理出版成《闻一多论唐诗》佩服得不得了,说是做了件大好事。
但有的课不对路子,便不去上。他主动旁听过西语系教授吴宓的“中西诗之比较”,只听一节就放弃了,原因是他讲的第一首诗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他认为这未免太浅了。朱自清的“宋诗”课,他也不甚喜欢,理由是太严格。“他一首一首地讲,要求学生记笔记,背,还要定期考试,小考,大考”。这不太符合汪曾祺自由散漫的性情,便时常缺课,这给朱自清留下不佳印象,以至大学毕业后,中文系主任罗常培曾推荐他给朱自清当助教,被一口回绝:“汪曾祺连我的课都不上,我怎么能要他当助教!”
上课随便,读书也随性,这大抵是汪曾祺的大学生活。这个随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杂,一是不拘时间地点。杂到什么程度?用他自己的话说“从心所欲,随便瞎看”,连元朝菜谱类的书《饮膳正要》都看得挺仔细,可见博杂之极。当然还看了大量的西方文学、哲学作品,如纪德、阿索林、弗洛伊德、萨特、伍尔芙等等,都看过。也是出于随性,对于广为称道的列夫托尔斯泰却始终提不起兴趣。直至晚年,汪曾祺认为,读杂书好处多多,对其创作有着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看书不拘地点。茶馆、系图书馆、翠湖边上的图书馆都去,只是不愿去学校的大图书馆——那么多人正襟危坐的读书方式,他不乐意接受。他愿意去系图书馆看书,完全是因那里的自由,随便什么书,想看就抽下来看,不用经过借书手续,而且还可以抽烟。一次在系图书馆夜读,听得墙外坟地一派细乐之声,很是瘆人。
看书不分时间,黑白颠倒。他和历史系一位同居25号联大宿舍的舍友,几乎不曾谋面,原因是那个同学每天黎明即起,他则从不循规蹈矩,是个夜猫子。他说自己“差不多每夜看书,到鸡叫回宿舍睡觉”。有一段时间租住在民强巷,每晚看书写作到天已薄亮,听到邻居家的鸭子呷呷叫起来,他才睡去。可见他的吊儿郎当只是作息时间的不规律,对于读书和写作还是极用功和用心的。
自由还表现在教授们上课及学生们的选课上。据汪曾祺回忆,教授们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样讲就怎样讲,无人干涉。教文字的唐兰先生开过《词选》,上课基本不讲,就是操着无锡腔,把词吟一遍。“双鬓隔香红啊,玉钗头上凤。——好!真好!”一首词就算讲完了。联大教授的课也都可以随意旁听……
教授们自由上课,学生自由选课、读书,学校都一样的宽容,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除了一些基础性的课,大多数教授对学生要求不严,一般都是学期末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当然,读书报告重在有无独创性见解,而不是抄书。联大师生都有较大的自主性,这大概是这所学校能够培养出那么多杰出人才的原因之一吧。
汪曾祺对此深信不疑,他认为正是西南联大自由宽松的氛围造就了他:“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
当然也正是因为自由和随性,汪曾祺为此也付出了代价。因为体育、英语两门课不及格,他多读了一年大学;又因没按学校规定到前线做翻译,他没有拿到大学毕业证书。这让他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格外多了一些波折,吃了不少苦头。可见联大的宽松自由和严格要求是并行不悖的,这是否也是这所大学的魅力所在?
回复以下 关键词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985丨211丨100丨就业丨毕业丨职称丨孔子丨三体丨三联丨mooc丨创业丨未来丨大学丨师道丨课程丨管办评丨施一公丨彭丽媛丨互联网+丨青年教师丨浙江丨学术丨教改丨临沂丨教育法丨就业力丨创业大学丨高校反腐丨近亲繁殖丨亚洲大学丨教授治学丨科研评价丨离岗创业丨科研怪相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