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名声在外的北大附中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所出身名门、在教育改革中异常高调的中学,在对外表达上却表现出完全不相称的低调。“京城教育圈”之前虽然陆续披露过北大附中改革的部分理念和动态,但全景式呈现这所中学名校变革脉络的机会并不太多。
自2009年起,北大附中就发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教育界引发轩然大波,并带来了巨大争议,比如学院制,走班制,个性化课程等。
然而,在关注和争议中独自前行的北大附中,在过去7年左右的时间,“在大大小小的活动里面,没有一次主动向外界阐释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要做什么。”
今天,在“中学教育改革实践系列研讨会——走进北大附中,体验课程改革”中,多年沉潜的北大附中打开校门,敞开怀抱,面向外界分享“我们在做了什么,以及什么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以及在未来的路上在各个学校中能够做的更到位的事情”,首次正式披露过去7年来的教育改革之路。
“京城教育圈(微信ID:bjeduvision)”获授权分享北大附中王铮校长关于7年教改的主旨演讲,文字稍有些长,但值得好好一读。
北大附中的改革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
北大附中这次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是一个国际化的背景,同时又是现代化、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阶段,注定这样一个改革是在大背景更深刻的情况下进行的,不是简单的教材的变革,简单的内容的删减,而是会有一种体制性和根本性的变化。
北大附中的改革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我们从打破行政班开始的。每个学校最核心的就是行政班,我们说你是哪个学校的学生,他一定是固定在哪一个班级里面的,毕业之后多少年以后回到学校,你最想看到的是你的那个班级,你的那个教室,这么多年跟你在一个班学习的同学,所以行政班这样一个体制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但是这样一个体制,这么多年来是否真地能满足教育,满足学生的需求呢?现在我们是有很多共识的,包括我们提出来的高考这样一个最难的问题,都要面临有选择性。而行政班最大的问题就是所有的学生同步的、单一地在进行着一模一样的学习过程,没有选择性,完全固定的模式,实际上是这个行政班学习的最大问题。
再看一下,这样一个行政班有它非常好的地方,就是说不管什么时候毕业了,你都会怀念这个班,你跟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在学校里可以进行最有效的管理。但是,一个再好的东西,如果我们一直就这样把它持续下去也是会出现问题的,看一看我们的基础教育已经有12年,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12年教育都是按照行政班走的。行政班就把教育固化到了一个固定的模式里面,什么模式呢?就是四、五十人一个班,45分钟一节课,有一个班主任起的是行政管理作用,他面对的不是个体,是一个班,把这个班管起来。
我们希望高中生是一个学校人,不是一个班级人
行政班这样一种模式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是不是适合呢?我们发现,小学一年级学生非常地不适应,因为他从幼儿园到了这样一个孤立起来的座位,固定的45分钟时间,这样一种固定化的模式非常不适应。看一下国外的教育,小学低年级要和幼儿园接轨,要给小孩子们一个安全感,像一个家庭的氛围。我们看到很多的学校,包括今天中关村三小,把空间和学校的环境做了很大的改变。
空间打破之后,还有一些东西没有打破,比如说我们为什么算算术要算45分钟,写字要写45分钟,学生是这样区分的吗?小孩儿没有这样一个认知过程,他更愿意生活化。可能一个老师带着他,为什么要一个老师教,语文要另外一个老师教呢?这就给小孩子带来很多的断裂,如果一个老师像家长一样,带着小孩儿一会儿算术,一会儿写字,特别是拿出一个主题,这些内容不是按学科来分,而是综合在一起的。
芬兰作为一个在基础教育非常领先的国家,他们的小学全部是包班制,是主题教学的。这是适合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特点的。到了高年级像我们现在的课堂一样是分科教学,班级有班主任的管理。到了初中之后就有了很多选择,就有了选修课,不同的学生上不同的课,走班制在国外的初中就已经非常普遍了,是一个基本模式了。
所以,我们在最开始做走班教学的时候,国内说你们怎么像大学一样?在不同的专业教室上课,不同班的学生按照不同的课表去上课,说像大学。其实从世界范围来说,人家初中就是这样做的。我们没有像大学,我们就说不要像小学高年级一样还是固定班级,我们应该有高中的状态。
国外的高中连班级、年级的概念都没有,一个高中只知道有多少学生,不知道有多少班,因为开了不同的课,学生选了不同的课,形成了非常多的教学班,没有一个班的学生上的课一样,固定在一个教室里上课。这个时候,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学习方式以及交往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到了高中看起来更像一个小社会,学生的交往不受班级的限制,学生的学习可以由自己选择,学生的生活是在一个学校的范围里面,而不是在一个班级的范围里面。所以我们更希望进了高中之后他是一个学校人,不是一个班级人。
那么,自然而然,高中毕业,成人之后,走入社会不像现在的高校这么困难,进来的学生还要有班主任的管理,有时候家长还要去照顾孩子,孩子的独立性、交往能力、选择性、自主性都不强。我们看到从小学低年级跟幼儿园接轨,到高三跟社会、跟大学接轨这样一个成长性的基础教育体系。所以层次性和成长性是教育本身要有的,而不是12年的时间都按照一个班级管理的模式进行学习,学生是没有成长的,只有年龄的增长。
我们构建了一个新系统,让学生有选择、有流动性和成长性
打破这样一个系统之后,各个学校面临的就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的系统?因为班级制是我们学校管理的核心,是我们教学的基础,没有了这个怎么办?有了选择之后,出现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因为我们的学校不是很大,但是中国有人数很多的高中,像几千人、上万人的高中,为什么能够这样管理?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国外几百人、上千人已经是大学校了。
为什么中国可以这样?就是因为是整齐划一的,所有的学生都做一样的事情,所以人数的增加只是数量的增加,但是如果是进行个别化的教学,进行流动的、走班、有选择的教学,几百人的管理难度比几千人、几万人都要难,因为管理上发生了质变,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所以,构建一个新的系统,就必然要让学生能够有选择,能够有自由,能够有多样化,能够有流动性,能够有成长性和发展性的必然基础。
怎么构建这样一个系统呢?我们构建了这样一个体系,首先如果学生选择了不同的地方,上不同的课,有不同的课表。第一,这个课怎么开,开什么样的丰富课程?对于课程的建设和开设变成了老师最核心的问题,而不是说在一个教室里,我去上课,去管理学生。我们是通过学院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也就是说学院是老师的集合体。在不同的学院,老师开设不同方向的课程,这个学院跟大学的物理学院、化学院、法学院不一样,不是开一个学科的课程,而是开某一个不同方向的课程。
比如说,我们的行知学院基本上涵盖了国家课程里面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也就是说,它是基本常规课程的提供。元培学院希望提供一些深入学习的课程,包括跟大学的衔接,包括我们自己通过专门化、高等级的课程。博雅学院尝试一些通识教育,打破学科、跨学科的人文教育这类课程,可能跟升学不对应,但是对学生的发展和人文素养的综合来讲,是一个新的课程体系。道尔顿学院提供中外比较的课程,引进国外新课程,为他的出国升学发展途径提供了方向。老师在学院里面建设课程,不是把学生按到这个课程里面,学生是通过选择不同学院的课程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进程。
没有了行政班,学生的集体和管理在哪儿
学生的集体在哪儿?没有了行政班,教学班不断地组合,不断地变化,学生的成长和归属在哪儿?我们把它叫做书院。书院是学生的集体,是学习以外学生的归属,是不是学了学科课程之外,学生在学校里面就没有别的事情了呢?他还要在学校里面生活,还要交流,还要有肌体活动,还要有自治。所以,书院实际上是我们要打破固定班级的概念,我们是纵向的。也就是说把学校里面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纵向划分成了8块儿,每块儿里面都有高一的学生,也有高二的学生,也有高三的学生。他们会形成一个集体,这种归属不是说他们上课在一起,是说他们生活、活动、交流在一起。这个特点跟以前的班级不一样的是有高年级的学生,有低年级的学生及像一个小学校一样,但不是以课程为主,而是以活动为主,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带着低年纪的学生进行活动。所以是自治的,不是班主任老师管理,而是他们自己形成归属感,形成一个团体。
学生的管理到哪儿去了?以前是班主任管,基本上做的是人盯人的管理,但是如果有了流动和变化之后,人盯人是不现实的。那么怎么管?我们形成了教务管理,把学生的课通过信息化平台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进行管理,这是教务系统对课程的管理,对学生跟课程的匹配和评价。成长辅导处是学生自己的一种心理教育,我们没有班主任了有导师,用书院的活动把大家组织起来。以前简单的灌输式德育教育是通过辅导、引导,现在以导师的形式和活动的形式来开展。学生不仅要在学校,还要有社会实践活动。
刚才说的是学院提供的学科类的课程,同时还有三个新的领域,表演艺术、信息通用技术、运动与健康。这三方面为什么单独拿出来,因为不是学习知识,也不是单纯的学习技能,而是要体验跟他的成长非常相关的内容。我们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体验、创造、发展为主。所以我们把它叫做活动类课程,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组织管理方式都不一样,这就形成了一个系列。
高考回避不了,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为一种游戏
当然,中国现在还面临着升学的问题,升学的问题怎么解决?我们在高三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预科部,基本的课程在高一高二能学完,但是必然要面对高考这样一件事儿。高考是应试化极强的过程,现在高考也在改革,高考在命题方面也希望加强能力的考察,但是还是有限,态度、情感、喜好通过选择能表现一些,但是不能够完全地表现出来。
应试教育最根本的是按照分数来录取,注定了它所引导下的升学制度是应试教育,因为你比我多1分,你跟我就不一样,它不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评价。学生为了争这1分,很多学校提出来1分就要打败1000人,是这样一个概念,必然要陷入其中。所以我们也会面临高考,我们也逃不脱高考,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但是我们怎么看待这件事情?高考回避不了,但是我们不认为面对高考的训练是一个真正的学习,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种游戏,或者说是一个别人定好的规则,说就是这样一分一分录取。按照这样的内容,按这样的方式你来答,什么是正确的,你想的那个可能你觉得有道理,但是从我的标准来说是不正确的,就不能给分,只能按照这样的步骤来做,所以我们说可以是设定的一个游戏。
这个游戏有什么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它的公平性,对大家都一样,但是公平的东西是不是最好的东西呢?不一定,它只是公平,它并不能引导我们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向一个成人的方向发展,并不一定。但是我们要经过一个需要公平的台阶进行升学,我们就说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游戏,我们要参与这个游戏,要把这个游戏做好。但是真正的学习不是禁锢在这里面的,而是以兴趣、以深入钻研、自主思考、不同的见解和深入探究来进行的,这是真正的学习。而不是说,这个内容高考不考,这个作文只有这样写才能给分。所以我们有一个单独的预科部,就是为了我们绕不过去的、体现公平的升学。
我们就要按照这样一个游戏规则来做,用最高效、最简单的应试把它做好,我们可以腾出更多的空间进行真正的关乎学生成长的、关乎他未来发展的学习过程,这是我们的一个策略。出国是另外一种评价,到国外留学不是按照一分一分来看,是有一个申请的过程,要有综合评价,要有各方面经历的评价,还要有推荐信,还要有他自主的选择。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不同的发展。
任何一件事物把好的价值发挥出来就是有意义、成功的地方
真正怎么做的?说起来容易,看起来好像也很完美,但是真正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这次的活动是“走进北大附中”,不是听我讲什么样的东西有道理,什么样的做法合适,而是我们现在真正做了什么,真正是怎么做的,所以希望大家走进我们的工作坊,面对一线教师同时能体验这样一个过程是怎么进行的,我们也可以探讨这些东西到底有没有效,到底容不容易组织,到底我们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新问题是什么。
绝对没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没有一个事情只有好的方面,没有坏的方面,但是除去我们能够理解到好的价值,我们把好的价值发挥出来就是有意义、成功的地方。任何一个东西它的缺点我们只能认识到,但是我们永远无法把它消除掉,我们就带着一些缺点,同时发现它最益的地方,最有价值的地方把它挖掘出来。这是我们在努力的、不断尝试做的最基础的思想方法。
学院制有不同的学院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有一些工作坊。
孙玉磊老师提出语文的教学部再学课本,因为课本的小文章的字词句不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和语言运用的能力和他对世界的理解和思维,不是靠这些片段,而是他真正能够通过整本书的阅读,经典阅读来理解社会。因为我们读再多的小片段的文章,也不能涵盖所有的内容,但是如果你把一部书真正读透了,读懂了,知道怎么读就可以自主地面临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个课是讲怎么读书,怎么讨论的,是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来进行的。现在高中所有的语文课都没有新课本,都是选择不同的经典,按照学生的兴趣,按照课程的设置各层次的书由学生选读,同时还有文史哲从学在一起的阅读。
英语我们不是只把它当成工具,而是当成语文来学,通过英语的学习用英语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不是简单的字词句,不是简单的选择题。物理学习这样的实验学科,怎么通过实验的涵盖,不是知道了以后简单的验证,而是通过实验来涵盖和引领这个学科进行真正科学的探究。
活动类课程是以学生的参与和综合,以及课内和课外的学习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内容选择,他最喜欢的内容除了课上可以学,课下还有俱乐部活动。我们开了非常多的课程,不是以前简单的美术和音乐,我们开了戏剧、舞蹈、影视编导等一系列课程。
如同人的消化系统,学校需要消化不同类型的资源
但是这些师资从哪儿来?我们不可能聘请那么多的老师,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社会资源非常多,非常丰富。
这么多的社会资源能不能进到学校里面来?可不可以作为教育资源?这是一个学校的结构能不能吸纳的非常重要的核心点,像人一样,我们的消化系统只能消化一类东西,世界上有那么多好的东西,你给了我,我是消化不了的,是吸收不了的。如果你有一个学校的体系,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功能才能有非常多的资源进入到学校。所以我们通过各类跨界合作来实现课程建设的丰富性、专业性,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学生是沉浸在体验和专业化,和社会相联系的环境里进行学习,而不是只是为了考试和知识的学习。
我们的学生管理是什么样子?导师制怎么进行?我们学生在老师没有盯着的情况下,怎么通过自主的选择,对自己的调整,最后要通过评价承担后果和责任,变成一种自主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学习。如果要是自主的学习,就要有非常多的体系来帮助他,让他知道,让他能看到后果,让他知道发展进程,而不是老师今天说你该干这个了,明天该干那个了,你后天出了问题,为了避免你出问题,这个也不要做,那个也不要做。我们学校里学生会碰到很多问题的,会受到很多挫折的,很多事情我们是可以放开手让学生去做的,但是一定要有一个体系给他以保证,这个体系也变成了学校的核心,特别是再育人的关键环节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即使在高三,我们也不希望是把学生灌成应试,而是还能自主学习
高三虽然要面对应试,但是我们也不希望是把学生灌成应试,还希望他能自主的学习。因为他在复习,高中很多知识都学过了,但是跟高一、高二的学习不一样,不是为了扩大视野和深入学习的方式去学习,而高考有一些标准,这个坎儿能不能过,这个任务能不能完成,要用一个新的态度来看待。
所以我们不是老师把它掰开了,揉碎了,深入式押题,而是要让他发现,我的知识面对这样的标准要求和考核,我需要怎么做。老师讲课的时间占他们课时的1/3,自主的学习占1/3,跟老师互动交流答疑占1/3,而且很多东西不是靠老师讲,而是通过信息化的方式,翻转课堂的方式,让老师起到对问题的诊断、辅导、帮助,而不是大家从头到尾今天过一遍,明天练一遍的方式。高三学生能够更自主,能够实现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跨越,对学生来讲有很大的成长。
国外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课堂要进行很多讨论,不让学生记笔记,要让学生把精力放在跟别人的交流和理解方面,但是下课之后要求学生记笔记,是一个回顾。这堂课下来,通过你的回顾理解了多少,能记住多少,又能自己生成多少东西,这是有价值的,这个事情是非常难的,我们也不会这样。在我们的工作坊里,大家要集中的交流,而不是记笔记,要通过交流反思,整理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新的记笔记的形式。我的ppT里面故意没有写那么多,写多了大家会拍照,会记笔记,通过我说,大家理解交流,下来再来反思我们的事情有什么问题,我应该怎么我做,我可以尝试怎么做,对我有了什么样的启发,我有了什么样的新的想法,这是一种新的课堂学习方式。
初中现在有中考,我们也在尝试能不能打破中考,进行高初中的衔接,初中能不能从更直观的主题学习,任务型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到高中再进行分课。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同时信息化应用是我们学校非常重要的支持,因为你的个性化,通过自主的渠道得到很多信息和指导,信息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我们不怕学生有想法、有个性,就怕学生不知道要干什么
现在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有了需求之后,我们的供给是否能够跟得上。在我们学校,这两方面都非常重要。首先我们要刺激学生提出需要,我们不怕学生有想法,不怕学生有个性,就怕学生不知道要干什么。我们要把需求刺激出来,再整合资源,以最有效、最合适的方式,通过市场经济的方式让他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需求,我们提供很好的供给,这方面的支持来自于方方面面,包括学校,也要重视环境的建设,资源的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更多的可能性。这些是我们对学校管理和建设的方向。
在学校新的生态里面特别强调自主,学生在这个学校里如果不自主就不知道干什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计划,有自己的安排,进行自己的事情,可能都很不一样,但是这些不一样会刺激到他,会让他看到很多的不同,看到很多的可能性。他会想我是谁,我要去干什么,主体性才能被刺激出来,之后他要进行选择,他知道目标是什么,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才能进行选择,我们通过开放,通过融合可以把更多的资源放到学校里面来。
马斯诺的需求理论大家都非常熟悉,现在社会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对比一下会发现,现在的物质已经很丰富了,很多事情机器都可以做了,那么人干什么?人在满足了底线的需求以后就要有自我实现,就要有个性化,凸显人的意义。所以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和个性化的发展是人的一种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和时代的需求。在我们学校里,如果能够把它结合起来是教育的发展方向。
我讲这些并不重要,特别希望大家能够在我们的工作坊里真实的走进我们在做的一些事情,特别是希望大家的思考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同时希望大家回到自己学校里面,在教育中有更多的改变,我们特别崇尚行动,特别崇尚探索和尝试,其实很多东西都是通过这个过程才能够有新的发现。
整理编辑| 德宏观教
演讲者| 王铮(北大附中校长)
声明| “京城教育圈(微信ID:bjeduvision)”获作者授权分享,转载须留言联系
图片来源| 部分照片来自北大附中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