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教育网 教育新闻

成都市教育局调查:小学生不适宜寄宿制生活


时间:2016-11-02 03:08:06   编辑:淮安教育网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李寰)10月25日,成都市教育局公布了“2015年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及其进展”,通过对30000多名五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成都学生表现最好的两个指标是创新意识和行为习惯。这份评价对学生寄宿或走读、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补课时间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提到了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学生主观感受到的压力要小于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的学生。

据介绍,由国家出台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涉及到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和兴趣特长养成等五个方面。细化到学生,包括文明礼貌、勤俭节约、团结友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等等,都属于评价的指标。

成都市教育局颁布的这份质量评价中提到,寄宿制学校小学生的独立性比走读生高,但是由于寄宿的孩子长期住校,缺少了与父母之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导致这些学生在情绪行为调控、公民素养、行为习惯等指标上的平均得分率较低,评价结果说明小学生应当尽可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不主张小学生与父母远离。对于留守儿童和寄宿的小学生,要加大与父母的电话交流、沟通,学校要强化对这些学生的社交情感支持策略,促进他们的社交情感技能发展。一份名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技能:社交和情感技能的力量》的报告指出,责任感、社交能力和情感稳定性是影响儿童未来前景的最重要维度,社交和情感技能的早期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技能,减少教育、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不平等。

调查中还对8年级(初二)城乡学生的学业负担进行了调查,发现城市学校的负担较乡镇学校重。有的区县关注的重点依旧在学科成绩上,为提高学科成绩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此外,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学生主观感受到的压力要小于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的学生。学生的心理状况(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焦虑、元认知)呈现随着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表现水平越好的情况,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节负担对学生产生的主观压力感和心理状况。其原因可能是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更多地倾向于采用尊重、理解的教养方式,而受教育水平低的父母,则倾向于对孩子采用拒绝、惩罚等消极的教养方式。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