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彭刚
1969年生,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历史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先后获北京大学法学学士、清华大学历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学位,曾赴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法国国家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西方思想史和史学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曾获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在2015年、2016年全校本科毕业生教学质量问卷调查中,连续入选“毕业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及课程”。2016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彭刚家中,珍藏着一张寄自美国加州优山美地国家公园的明信片——几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清华毕业生在一起旅行时,聊天中发现他们竟然都曾选修过彭刚的“西方文化名著导读”课,都还记得他讲的柏拉图、康德,“所以想到一起从这里给您寄张明信片,我们相信会让您很开心。”从明信片上不同笔迹的签名中,彭刚仿佛看到了一张张虽然很难记起却倍感亲切的年轻面庞,他真的很开心。
在清华从教20年,彭刚走上过不同类型的讲台、面对过无数各有特点的学生。投身教学改革,进入学校教学委员会,他心目中最神圣、最重要的事就是教书育人。谈起在清华遇到的那些“读书种子”,他总有说不完的话。彭刚给予他们的不仅是心细如发的关心指点,更有从教学体系上为他们拓宽成才之路的不懈努力。
“通过教学和与学生的交流,得到他们的信任,甚至有幸对他们产生较长时间的正面影响,还是一件很让人愉快的事情。总有那么一些学生会让你觉得,为他们花力气,值了!”彭刚笑着说。
“老师天然的本能是看到好学生会很兴奋”
彭刚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厚达69页的本科综合论文训练作品——《早期德勒兹的康德阐释:从先验想象力到理念》。说起它的作者,哲学系2012级本科生、2016级硕士生牛子牛,彭刚的钟爱之情溢于言表:“这真是个读书的好苗子!”而他的这位跨专业的“爱徒”、当年的天津高考“状元”也在文末郑重写道:“感谢历史系彭刚老师,从我进入清华大学学习之日起,就在做人与治学的诸多根本处和得力处对我教诲不倦。及至后来专业方向上有了分野,间或向彭老师请益也始终能令我有最大的收获。”
早在牛子牛还在确定高考志愿时,彭刚就通过本科招生办的介绍见到了这个“好苗子”,并且从那天起就开始提醒他加强英文读写,“看出它的言外之意……看出一个研究者在哪里处理得举重若轻、哪里捉襟见肘。这是个笨办法,但是要提高学术英文的水平,也没有比这个更快的了。”大到读书治学的门道、师人所长的学问,细到如何根据受众范围和时长对报告内容“量体裁衣”,牛子牛的本科四年中始终贯穿着彭刚无微不至的教诲。彭刚曾经把一本购于美国二手书店、但品相如新的以赛亚伯林文集借给牛子牛,一个暑假过去,牛子牛把书读完了,书脊上手捧处的金字却也快磨没了。爱书惜书的牛子牛揣度老师想必会很心疼,忙发短信致歉,彭刚却用简单的六个字打消了他的歉意:“书是用来看的。”
牛子牛不是“个案”,对于在园子里遇到的“读书种子”,彭刚总会用妥贴的方式尽心化育。一位跨专业考到历史系的研究生资质很好,但一开始还掌握不好写作方法,彭刚就细细指点他,怎样拆分,怎样修改。学生感慨地说,本科四年交了无数次课程作业,从来没有人像彭老师这样跟他说清楚,到底应该怎么写。
每每于不经意间,这些“读书种子”们也会回馈给彭刚让他惊喜的礼物。近年来,经管学院在教学改革中大大加重了通识课程的分量,彭刚曾应院长钱颖一之邀,为经管学院连续开设了4年的“西方文明”课程。某学期最后一节课结束时,经管学院几位学生送给彭刚的礼物,是他们中间一位“学霸”整整一学期清晰完整的听课笔记。以这本笔记为基础,彭刚完成了一部原本不在写作计划内的著作——《西方思想史导论》,并于2015年由北大出版社出版。
2015年7月学校教学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彭刚代表人文学院,就开办面向全校的中文、历史、哲学学科二学位项目向委员们作说明并接受审议表决。最终,文史哲二学位项目成为当时唯一获得全票通过的二学位项目。谈到开办这个项目的初衷,彭刚表示:“基础的人文学科是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之所在,我们从来就知道,清华的学生中,会有相当一批不仅对文史哲有纯粹的兴趣、而且阅读能力和知识储备都相当强的学生,我们就是要给这样的学生一个机会。”结果不出所料,有个专业的老师就招生名额限制来找彭刚“诉苦”:“还有几个同学非常优秀,不招实在太可惜了!”
“教师天然的本能,就是看到优秀的学生会很兴奋。”彭刚欣慰地说。
“一流大学应该为学生发展开拓更大的潜力和空间”
上世纪90年代初,彭刚从人文氛围浓厚的北大来到清华园,跟随何兆武先生读研究生, “那时候清华的文科和今天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步入新百年的清华“人文日新”,而作为人文学院本科教学的重要基地,人文科学实验班10余年来也积累了不少成果、经验、特色和优势。但是通过长期的一线教学和与师生校友的深入交流,彭刚还是敏锐地发现了本科教学体系中的一些问题。
“我经常跟学生说,你们太不自由,也太‘自由’了。”彭刚解释说,一方面本科生的学分负担很重,课程选择空间很小;另一方面有些课程通过相对容易,对学生的挑战性不够。这不仅是清华和人文学院的问题,也是中国不少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流大学应该为学生的发展开拓更大的潜力和空间,提供深入的训练而并非完整的知识结构。真正上过几门‘硬邦邦’的课,受过很好的训练以后,进入另一个领域就知道该怎么上手了。事实上,毕业生们评价最高的也正是那些训练量大、受益深的课程,真正尊重的还是那些对他要求严、水平高的老师。”彭刚的这个观点,在人文学院教师中得到了普遍认同,形成了共识。
2013年学校召开的第24次教学工作讨论会,明确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提出优化专业核心课程和增强课程挑战度的要求,这与彭刚和人文学院教师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不谋而合。所以当教务处找到人文学院,希望他们作为试点单位率先启动本科教学改革时,彭刚非常痛快地答应下来了。
从2013年开始,人文学院组织了一系列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作为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和学院教学委员会主任,彭刚先后主持撰写了《清华大学与一流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和《人文科学实验班培养模式改革构想》。经过各系、各学科教授会以及与学校教务处的反复讨论、不断完善,人文学院于2015年在全校率先制定完成新的本科培养方案并试点实施。改革方案通过精简专业课程、降低学分要求、增加选修空间,赋予学生专业选择和学习过程中更大的自由度,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课程要求、增加了课程挑战度和训练量。改革方案实施一年多来,得到了师生们的广泛认可。
除了拟定改革方案的整体框架,一些细节之处也体现了彭刚的用心:对学校要求的13个学分的“文化素质”课程,限定人文学院学生的选课类别,鼓励他们跳出学科范围,更多了解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进展。为了帮助本科生在外语能力上得到更大提升,彭刚还与外文系协商,面向基础较好的人文实验班学生开放外语专业课程和双学位课程,同时鼓励专业课教师开展外语讲授或加强对学生外语阅读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我是清华教师,你们可以尽情‘耽误’我的时间”
彭刚曾经在南门外的万圣书园偶遇一群清华新生,他们对彭刚说,要耽误他一点时间,调研一下实体书店的情况。彭刚回答说:“我是清华教师,你们可以尽情地‘耽误’我的时间。”彭刚带着他们看了好几个书架,一一向他们介绍,这是今年95岁的何兆武先生的著作,那是某位年轻教师生平第一本专著——几乎每一架上都有清华老师们的著作或者译作,其中很多都是各个领域中最值得重视的成果。几位同学感慨地说:“听老师您这一说,我们对清华更有感情了。”
彭刚是一个很愿意在学生身上花时间的老师——不同的课堂,他会设计不同的教法;不同特点和进度的研究生,他绝不会叫到一起笼统地指导;而对活跃在他身边的“一大波”充满求知欲和各种疑问的本科生来说,彭老师就是他们最可信赖的师长、最有亲和力的忘年交。“课上知其严厉峻峭,课下知其慈祥可爱”是学生们对彭刚的评价。
“彭老师很少会明确告诉你答案,但他会让你觉得,不管你作出什么样的选择,他都会理解你的尝试——是包容的理解,而不是没有重量的一句‘永远支持’。你可以跟他聊人生聊理想,同时也可以放心地聊自己荒唐的错误,甚至是聊失恋的感受。在他面前,放下心理包袱是很轻松的事情,他会俏皮、中肯地点评几句,然后说,这都是人生的经历。”中文系2016级研究生侯文晓说。
学生们乐于向心态开放的彭刚“传授”最新网络用语和表情包,甚至暗示要到彭刚家中“蹭饭”,彭刚则会亲自下厨。学校主页的“清华映像”栏目伴着“大学在于变化气质”的标题刊登鲜少曝光的彭刚照片时,学生们纷纷转发刷屏。毕业生们回国探亲,也都愿意来找彭刚聊聊天。
在彭刚看来,要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最重要的就是高水平教师的言传身教。朱邦芬、钱颖一……这些学科背景迥异却都对教书育人满怀热忱、对教学改革倾注巨大心血的老师,都是彭刚不断汲取思想资源和教学动力的源泉。“清华最可宝贵的一部分传统,就是始终有这么一批人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较劲、认真,完全不考虑任何人际因素地讨论并推动具体教学项目和改革措施。如果我们每隔一段时间,不断地能多那么两三门好课、多那么两三个最优秀的教师,他本身是最前沿的学者,又能够把教书和与学生交流看作最重要的事,这对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太重要了。”彭刚深有感触地说。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