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低龄留学直指基础教育的三个“死穴”
文/虹野
某教育机构日前发布的《中国学生低龄留学白皮书——本科篇》显示,在出国留学读本科的学生家长中,有43%是在孩子高中阶段产生留学意向,24%是在初中。值得关注的是,有8%的家长在孩子小学及以前便有了让孩子在本科出国的想法。
尽管每个人出国留学的原因不尽相同,但留学低龄化显然说明基础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国内基础教育现状一时难以改变,低龄留学事实上是家长在“用脚投票”,以此来表达对基础教育的不满。
根据该调查,逾七成家长让孩子本科出国是为了“开拓眼界”,68%认为“国外有比国内更好的教育条件”,此外则是“增加学识”。令人惊讶的是家长散尽钱财送子女出国留学的目的竟如此简单,“开拓眼界”“增加学识”“更好的教育条件”这三点难道中国教育没有吗?暂且不谈论“更好的教育条件”是什么,难道我们的学校教育连基本的“开拓眼界”和“增加学识”都做不到吗?家长们何必费尽心思远渡重洋、骨肉分离送孩子出国读书呢?
仔细分析起来,在国内的很多中小学,这三个目标还真难以实现,家长只能通过让孩子留学来“圆梦”。
首先,学生想开拓眼界非常困难。在应试教育之下,学生们被禁锢在学校之中,不得出去游玩,不得上网,不能玩手机……说好听点是为了让学生努力学习少受外界干扰,说难听点就是使学生与外界隔绝。一旦学生的肉体被禁锢在学校这个这弹丸之地,开拓眼界、了解社会的难度不亚于“上青天”。
或许有人会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只要好好读书,增加学识,眼界自然开拓了。可惜的是,学生想增加学识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功利化学习之下,甭说学生想通过课外阅读来增加学识了,即便是教材也是“不考的内容都不会学”。为了便于考试和批改,我们的课本知识也变得支离破碎,学生很难在各种互相矛盾的观点和观念中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即便是增加了一些知识,也几乎是毫无联系的结论的组合,稍一变化,学生们就不知所措了。在重复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无法提高,想象力被扼杀。
最后要说的是家长们想要的“更好的教育条件”。送子女出国留学的家庭大都比较富裕,孩子们都能读上国内教育条件比较好的重点学校。这些重点学校的条件比起欧美学校也不逊色,为何家长们还埋怨教育条件不好呢?其实,这些豪华版的重点中学无论教育硬件多么好,都无法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我们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如果有学生不符合模子的要求,就会被毫不留情地淘汰掉。
显然,家长的“用脚投票”直指当今教育的三大“死穴”:学校闭关自守,使得学生无法开拓眼界;课程封闭,使得学生无法增长见识;教育模式化,无法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求。笔者在这里无意探讨低龄留学的低劣,只是希望能激起教育人的重视和反思。
(作者虹野,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84次入选“锐评”栏目。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