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教育网 教育新闻

中国量子卫星拟在11月中旬完成在轨测试


时间:2016-10-13 09:01:16   编辑:淮安教育网

中新社北京10月12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科学院12日在北京公布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进展:计划在11月中旬完成全部在轨测试、交付卫星,开始科学实验。

2016年8月16日,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量子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潘建伟说,卫星有三大科学实验任务:高速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星地量子纠缠分发;星地量子隐形传态。

量子卫星工程科学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彭承志形容为在卫星和多个地面站组成天地一体化实验室,“卫星上天相当于建筑材料准备就绪,发射后的三个月是搭建实验室,达到做实验的条件。”他说。

潘建伟说,“墨子号”上天以来完成了卫星平台测试,电池组状态正常、太阳帆板供电正常,遥控成功率达到100%,卫星姿控系统运行正常,星务计算机状态正常。

潘建伟说,目前也已完成有效载荷测试,全部4台有效载荷状态均正常。完成了对所有地面站的跟瞄,跟踪精度满足要求。对应实验三大目标,“墨子号”分别与兴隆站、德令哈站、南山站建立了天地链路;与南山站、德令哈站建立了双边纠缠光链路;与阿里站建立了隐形传态光链路。

其中最令人称道的就是建立双边纠缠光链路,科学家形容“一个高速运动的人手执双枪,同时击中相距1200千米的目标”。量子卫星工程常务副总设计师兼卫星系统总指挥王建宇告诉中新社记者,这在国际上是首次成功实现。

科学家们用延时摄影的方法捕捉到“墨子号”划过夜空的轨迹。彭承志说,量子卫星发出的信标光呈绿色,过境时的亮度仅次于月亮。地面站发出的红色信标光柱与其对接,实现天地间的“针尖对麦芒”。

“墨子号”的表现也带给科学家们惊喜。潘建伟举例说,量子信号脆弱,为避免受到强烈的太阳光干扰,设计之初就确定夜间过境、进行实验。但这带来了新的考验——能源不足。基于能源“红线”,每晚实验次数不超过两次。但在轨测试表明,每晚可以实验2—3次,增加了科学实验时间余量。

“这是量子世界的‘斯普特尼克号’。”有美国科学家将“墨子号“与世界首颗人造卫星作比。潘建伟不仅筹划着“墨子号”的科学实验,还已在论证发射量子领域的实用化卫星,“两种解决途径,一种是无论白日或夜间都能做实验,另一种是克服天气因素。”他颇具信心地说。(完)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