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视觉中国资料图
原标题:对话北大考试院长:四大名著初中再读可能较合适,到高中更好
近日,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发表文章《“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文章中,秦春华提出“四大名著”以及一些国外经典不适合孩子看:《水浒传》里满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三国演义》中充斥了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西游记》蕴涵着浓重的佛教色彩;从教育的角度看,《红楼梦》也不一定适合孩子阅读,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少年。
此外,他认为“《诗经》《楚辞》《史记》太过艰深,唐诗宋词也不好懂,《聊斋志异》里全是鬼故事,孩子听了可能会做噩梦。至于《说唐》《说岳全传》《七侠五义》之类则更是等而下之了。”秦春华表示,这些文学经典的确是经典,只不过它们都是成年人的经典,并不是孩子的经典。
他说,人当然应该阅读经典,但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应该阅读同样的经典。而一些世界文学经典,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安徒生童话》《海底两万里》等因是翻译作品,总归和原作隔了一层。
多次入选语文教材的“四大名著”真的“少儿不宜”吗?《“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一文发表后,旋即引起多方关于儿童阅读话题的热烈讨论和思考。是否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权利,让他们有自我决定的权利与空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有道理吗?如何教会孩子取舍适合自己的文学读物?
不同于成人文学,儿童文学要求作者有良好的文字功底之余还需其对儿童心理和儿童世界有一定了解。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出版的《儿童文学教程》,儿童文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三至六七岁的幼年文学、六七岁到十二三岁的童年文学、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的少年文学。跨度长达15年,阅读涵盖了一个孩子从心智开化到成熟的各个阶段,去粗取精,选择每个年龄段适当的文学读物无疑是其中的关键。
有观点认为,名著并无“孩子”“成人”之别,名著恰恰是沟通孩子与成人世界的桥梁。郑州第十六中学教师吕贻晓也提出,“四大名著”等古典文学名著适合孩子们阅读,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阅读时,应根据孩子身心实际接受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必要时可以做适当的改编。
环顾如今的图书市场,从儿童身心健康出发,有家长呼唤更多适合儿童阅读的优秀读物出现。10月10日,秦春华向澎湃新闻更详细地阐述了对于儿童文学阅读话题的进一步思考。
孩子到什么年龄阅读四大名著比较合适?他表示,“我个人觉得,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初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具备一定程度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对文本和观点进行分析之后可能比较合适。高中以后可能更合适一些。”
秦春华
【对话秦春华】
孩子更需要阅读现代文学
澎湃新闻:《“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一文刊发后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其是一些观点有失偏颇,你怎么看?
秦春华:我真诚地欢迎所有的讨论乃至批评。学者的价值在于用明白的文字、充足的理由、诚恳的精神,来推动社会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和反思。至于观点是否有道理尽可以讨论。
澎湃新闻: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阅读古典名著可以更多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恪守成人划下的“儿童文学”圈子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远离阅读。你怎么看?
秦春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固然重要,但并非所有的文字都适合孩子阅读。好的书籍会带给人以美的享受,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但是,那些传播了色情和暴力的书籍(不是指“四大名著”)也会玷污人们的心灵,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提供给孩子阅读的本文更要小心这个问题。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提供给孩子阅读的书籍里,不能有可能会影响他们建立正确价值观的内容,特别是在他们尚未明辨是非,形成审辨式思维的时候。
澎湃新闻:从各方讨论来看,也有人认为,对古典名著和诗词,孩子越小接触阅读越有好处。是不是也有一定的道理?
秦春华:当然不能一刀切——重要的是怎么切,才能帮助孩子更快更容易地识字,勾起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尽快培养起他们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的文脉,但古典文学中也有许多方面不可能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特别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古典文学的表达方式现在人们已经不常用了。孩子们更需要从阅读现代文学作品中学会如何表达,如何写作,如何思考,如何认识世界和当代中国。
当然,我绝不是说孩子们不应当学习古典文学,这是我们的血脉,必须要继承和发展,但阅读古典名著和诗词也要根据孩子识字和阅读的特点出发去加以区分。我们不可能不加选择地采取一百年前的办法教孩子认字读书——那时候,除了古典文学,我们没有其他选择,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
澎湃新闻:你提出四大名著的内容中各有各的不适之处,那么你认为孩子到了什么年龄段阅读才会比较合适?
秦春华:我个人觉得,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初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具备一定程度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对文本和观点进行分析之后,可能比较合适。高中以后可能更合适一些。
孩子更应该阅读本土文学
澎湃新闻:你的观点是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尽量少接触虚伪、阴险等人性中丑恶的一面。但2015年英国国家英语教学协会和TES杂志共选出的“小学生毕业前应读书籍”中,能看到其中有些书包含着黑暗和令人不安的主题,而一些教师也称自己发现孩子总会被一些黑暗的故事吸引。你怎么看?
秦春华:我并没有试图给孩子提供虚假的幻象,愚蠢到把他(她)们关在温室里保护起来。我只是希望,当孩子们在书里看到巫婆和王后的凶狠歹毒时,能够认识到这是一种邪恶;当他(她)们看到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时,也能够体会到这是一种美和善良,并且美和善良最后战胜了邪恶。
社会和人性的黑暗面是客观存在,但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应当尽可能延缓推迟孩子接触这些黑暗面的时间,至少要等到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备分析和抵御能力,建立起对正义、爱和良善等那些曾经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价值观的信仰的时候。这正是教育的力量和价值所在。
澎湃新闻:中国本土优秀的儿童文学经典是否相对缺乏?
秦春华:对于孩子阅读来说,翻译作品的问题在于人名、地名、文化以及语序等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环境。和阅读翻译作品相比,孩子们更应该通过本土文学作品来建立起对自己国家、社会和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孩子是通过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来认字读书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是一种补充,但只能是补充。
我并不认为孩子只能阅读童话和儿童文学。从“新文化运动”至今,一百年的白话文学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积累。我们应当从中选择更多的适合儿童阅读的优秀文学作品。
此外,我并不认同本土优秀作品不多的说法。儿童文学可能是这样,但整个现代文学可能就不是这样。问题在于,我们不能让这些优秀作品只停留在专业研究人员的案头,而应当通过他们的有意识的工作,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认识到这些作品的价值。这项工作我们现在做得还不够。
另一方面,也需要儿童文学作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本土儿童文学作品,这项工作做得就更不够了。现阶段,我们的确缺乏大量爱孩子、具有童心、懂得儿童心理,又具备较高创作能力的本土儿童文学作家,也缺乏大量高水平的本土儿童文学作品。这种状况应该得到改变,也必须得到改变。
让孩子爱上阅读比刷题好
澎湃新闻: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学术交流会组委会等发起的2016年“全国中小学生阅读状况在线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人数大量下降,同时,有两成中小学生不知道读什么书。就这一情况,你有什么建议?
秦春华:这就更显示出在儿童阅读的早期阶段,为他们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现代文学作品的价值了。如果孩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那么,即使以后课业压力增大,他们仍然会想方设法甚至偷偷摸摸地去阅读他们喜欢的书,反而会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这种经历和体验我们过去都有。
澎湃新闻:在当前的中国,大部分家长或老师对孩子课业的重视远超过阅读,家长对孩子的阅读参与程度也较低。你认为应该如何加强对于阅读教育的重视?
秦春华:这是目前教育遇到的相当严峻的挑战。儿童阅读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它关乎世道人心,也关乎我们每个家庭的未来和整体民族文化素质的提升。教育不只是上课、做作业和考试。我们不可能让孩子只通过课文、教材和考试去接受教育。那样的话,他(她)们也许可以学会知识,但一定不能获得智慧。我们必须让孩子学会阅读,喜欢阅读,通过习惯性的大量阅读去传承文化,认识世界,凝聚共识,发现自我。这些目标不会自动实现,必须也只能通过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才能完成。
归根到底,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孩子——也是未来时代的成年人——都是这个时代成年人的孩子,都应该得到所有成年人的照顾——不仅仅是身体上生活上的照顾,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呵护和引导。
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最重要的因素是家长。如果家长整天玩手机,就很难让孩子去热爱读书。事实上,人们往往忽视了阅读对孩子内在学习能力的激发和推动作用。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不可能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让孩子爱上阅读,对提高他们成绩将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甚至会超过整天刷题所起到的作用。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