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心”开始
——读朱永新编辑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有感
文|史录选(甘肃省泾川县丰台镇张观察小学校长)
凌晨,我静心阅读了戴曙光的文章《教育,从“心”开始》,文中的好几个案例,触我心动,启我迷茫,让我不由地从心底发出“教育,从心开始”的感叹。我又借用原文的文题,谈谈我读后的体会。
戴曙光老师是一名特级教师,升级学科带头人,他的教育教学思想总是善于从学生行为的背后,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教育方法,尤其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上,方式独特,收效明显。
案例一:
斌是一个让老师头疼的学生,每次数学考个位数,尝试辅导几次,老师认为他是一个教不会的学生,从而放弃了对他的希望。戴老师带上这个学生后,了解到这个孩子的家里开了一个肉店,生意红火,斌经常帮助收钱,这引起了戴老师极大的兴趣:一个不会计算的孩子,父母这么会放心他收钱?戴老师决定自己去肉店,看看这个孩子怎么收钱。“一碗牛肉丸多少钱?”戴老师问。“一块五。”斌回答。“四碗多少钱?”戴老师继续问,“六块。”这孩子脱口而出。“那九碗呢?”戴老师继续追问。这孩子用手指比了比,说:“九块加上九个五毛,一共是十三块五。”原来,这个孩子是先算几个元,再算几个角,也就是先算十位数,再算个位数,这样看来,戴老师觉得这个孩子并不弱智。于是,戴老师以牛肉丸为背景,首先解决计算问题,告诉斌还有另一种计算方法,先乘个位数,再乘十位数,把两次乘得积加起来。这孩子配合的比较好,辅导了三次就学会了。
以上案例告诉我们:一味地要求学生按照老师或者教材的想法去做,导致教学行为一直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每个学生都是有想法的,学生的想法是最好的教育资源,或者是最好的教学起点。尊重学生的想法,学生才能暴露自己的想法,学生敢暴露自己的想法,需要有安全感的课堂。尊重学生的想法,只要在学生想法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从而找到最佳的方法,知识就从心建构起来。学生的想法与教师的想法如果对立时,教师的教育是不会产生正作用的,很有可能产生副作用。教师不能单方面地要求学生改变,恰恰需要教师先改变自己,从而才会改变学生。
案例二:
戴老师遇到了一个名叫海的学生,这个孩子是一个十足的硬骨头,从来不做作业,听说在家里被爸爸关过紧闭,甚至被爸爸用绳子吊起来打过。老师叫他到办公室补作业,一不留神,他从后门偷偷溜走。戴老师教育这个孩子,首先,每次测试,戴老师就站在他的身边,发现失误,戴老师就敲敲桌子,暗示他改正。其次,批阅试卷,戴老师总是第一个批阅他的试卷,一次,海本来考了78分,戴老师却给学生说,他考了83分,好几次,戴老师把海的试卷,放到最后,让学生先猜,会有部分学生说,这次海的成绩又是不及格,戴老师拿出海的试卷,对着孩子们,面对海的优异成绩,老师特别予以表扬。
以上案例告诉我们:人一旦有了自信,找到了自我,就会喷发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固然重要,但是老师的眼光更要放在成绩背后的东西上,背后的东西变得强大了,成绩自然就提高了。成绩背后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尤其制定一个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计划,一步步地精心实施。
案例三:
2000年,戴老师发现了一个偷做作业的学生。对这个学生,戴老师不但没有批评,反倒以赞许的口吻,说:“从明天开始,你也来当老师,教教其他学生,好吗?”这个学生感到很意外,“我真的可以这样做吗?”“真得,一点不假。”戴老师肯定的回答。
以上案例告诉我们:让学生先学先试,使得教学变得越来越简单,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教师为啥不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唯一要做的就是教学生独立或合作完不成的任务。荷兰数学教育家佛赖登塔尔说过:“泄漏一个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那是坏的教学方法,甚至是罪恶”。在平时教学中,我经常不止一次地问自己:本节课有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尝试是学生的天性,只有学生不断地尝试,我们才会发现学生未知的或者不明白的东西,在戴老师的课堂里,总会听到一句习惯语:“你会吗?试试看。”成绩优秀的学生大都有课前准备的习惯。学校开展活动,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否则,活动就不可能成功;教研组召开教研会,很多老师评课时无从下手,是因为课前没有做好准备,没有思考,没有带着问题听课;学生尝试后,至少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就得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权,这是教学走向成功的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不容易做到的一步。但,这一步还需要必须做,尽力做好!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