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黎明
有报道称,9月20日,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发布消息,因长江支流清江梯级水电站泄洪,湖北省长阳、宜都地区养殖网箱中大量外来鲟鱼、杂交鲟鱼逃逸。水生生物专家担心,这可能对长江水生生物和生态造成不利影响。
另据了解,近一个多月来,我省渔民频频误捕鲟鱼。省渔政局对此高度重视,多方采集相关信息,全力配合农业部长江办组织的专家对清江鲟鱼逃逸事件展开调查。
湖北大量鲟鱼逃逸
据农业部长江办专家组前期调查报告显示,受7月19日泄洪时的洪水冲击,湖北长阳、宜都地区总重量约0.98万吨的养殖鲟鱼死亡或大量逃逸。
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鲟鱼已扩散到长江中下游干流中,洞庭湖、鄱阳湖都有。逃逸的外来鲟鱼、杂交鲟鱼数量远远超过中华鲟的野生种群数量。如果这些外来鲟鱼与中华鲟等杂交,可能造成纯种中华鲟难觅。
专家说,长江本地鲟类包括白鲟、中华鲟和达氏鲟三种。
目前,农业部长江办已组织多位水生生物专家,对清江鲟鱼逃逸事件展开调查和生态影响评估。
各类鲟鱼身影频现
中华鲟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近年来,我省每年都会发生被渔民误捕现象。
9月2日、9月6日和9月9日,在鄱阳湖永修县吴城镇,有渔民误捕到8条类似中华鲟的怪鱼。余干县、鄱阳县等滨湖渔民也频频报告误捕中华鲟。
此外,在赣江、庐山西海等内河及湖泊,也频频发现中华鲟的足迹。
9月15日,南昌县抚河水域发现一条中华鲟,这是该水域近20年来首次发现中华鲟。
“放生的中华鲟不排除有养殖和杂交品种。中华鲟数量很少,现在出现这么多中华鲟被误捕事件有些异常。” 鄱阳县渔政管理局局长助理孙京波说,经中科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专家鉴定,发现今年被误捕的鲟鱼中有部分是中华鲟杂交品种。
省鄱阳湖渔政管理局资源与环保科科长刘小龙向记者证实,近段时间,渔民误捕事件常发生。经渔政人员核实,大部分是鲟鱼。工作人员采集了误捕鲟鱼的图片,传至国家水产科研部门,专家辨认至少有5条是杂交鲟。
今年7月,昌江鄱阳县湖城大桥附近水域,有市民发现两条死亡的怪鱼。渔政部门经请教中科院水生所及省水科所专家,最终鉴定确认为鳇鱼,又称鲟鳇鱼,属于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孙京波说,在自然情况下,鳇鱼、黑龙江鲟、西伯利亚鲟等,不会来到长江和鄱阳湖。鳇鱼体型巨大,原生活在黑龙江,为肉食性。若外来鲟鱼形成种群,会与长江“土著”鱼群抢食物、抢地盘。
目前,省渔政局高度重视,只要发现有渔民误捕鲟鱼,第一时间到现场采集详细信息,配合农业部长江办组织的专家展开调查和风险评估,并多次与农业部长江办沟通。农业部相关部门正抓紧汇编相关鲟鱼图谱,以便让渔政人员和渔民在误捕后能及时辨认出鲟鱼的具体身份。
“若经辨认确定为中华鲟,在确保其身体无恙的情况,就将其放生。若疑为外来鲟,首先将其保存,再等候上级部门的处理意见。”刘小龙说,保存杂交鲟和外来鲟的难度很大,前段时间,进贤和永修水域误捕的杂交鲟,渔政部门尝试保存,没几天就死掉了。
刘小龙说,被误捕的鲟鱼是不是从湖北逃逸而来,暂时不得而知。鄱阳湖在此次事件中是否受影响,还需等待有关部门的评估报告。
【延伸阅读】
近年来,我省部分水域发现过外来凶猛鱼种。例如,有渔民在鄱阳湖捕获了两尾“食人鱼”的近亲——淡水白鲳,有人在赣州章江钓到了雀鳝。一份关于鄱阳湖生态评估的资料显示,鄱阳湖水生动物中,主要有牛蛙和克氏原螯虾(俗称小龙虾)两种外来入侵动物。
鄱阳湖生态研究专家称,淡水白鲳在食物匮乏时有一定攻击性,而雀鳝性情凶猛,同时卵有剧毒,人不慎食用可能会造成中毒乃至死亡。但是,外来物种不等同于外来入侵物种,外来入侵物种是指外来物种适应入侵地气候环境,不借助人力,自然繁殖数量形成种群优势,对当地物种生存造成压力,并给生态平衡带来破坏的生物。以淡水白鲳和雀鳝为例,它们原产自美洲,在我省水域内难以自然繁殖形成数量规模,因此,它们尚难以构成生物入侵威胁,目前我省鄱阳湖水域近年来并未形成入侵鱼类威胁。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