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三位一体”招生改革不能局限于招生权的转移
文/虹野
据报道,清华大学今年首次在浙江试行“三位一体”招生。所谓“三位一体”,是指高校依据考生统一高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和高中学业考试成绩按6:3:1的比例取综合成绩,择优录取考生。其中,综合评价成绩由随机抽取的校内专家对考生进行半结构化面试,并结合考生的初评成绩进行确定。
这种评价形式一看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各个高校小规模的自主招生中并不罕见。“三位一体”招生和高校自主招生相比,自主招生则更倾向于资格考试,只要综合测试和高考成绩都达到标准,即取得了录取资格。而“三位一体”招生通过三种成绩合成进行录取,量化标准更多,可能更容易“分分计较”。总体上看,清华大学的“三位一体”招生方式是介于统一录取与自主招生之间的一种方式,相比于统一录取,高校拥有了更多的招生权力。
但值得关注的是,在“三位一体”招生把录取权力从教育主管部门转移到高校后,高校是否有效利用转移过来的招生权,使得招生更加科学、更加有利于选拔出高校所需的学生?
在“三位一体”招生中,高校在录取中最大的权力就是独立执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全部过程。根据目前所得到的有关“三位一体”招生方式的信息可知,按照“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综合成绩的50%”的政策规定,明年清华招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占比还有可能提升。在综合素质评价占比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高校能否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以清华大学为例,随机抽取校内专家,对考生进行半结构化面试,并结合考生的初评成绩,确定其综合评价成绩。在笔者看来,这种随机抽取的方式很难保证综合评价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无论是自主招生还是其他形式的高校招生,高校首先要有专业的招生能力。由于长期的统一招生,现在不少高校的招生能力并不专业,这就很难实现“三位一体”招生的预期效果。
在“三位一体”招生中,高校招生组认为这种招生模式更大的意义在于对中学教育的导引,尤其是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作用。据悉,北大今年的“三位一体”测试尤其重视物理,理科生的面试题都侧重与物理学科的关联。北大浙江招生组负责人表示,这是由于在前期高考改革调研中,发现部分中学存在弱化物理科目的倾向,他们希望通过“三位一体”综合评价,传递“要想进入顶尖大学,基础理科必不可少”的导向。
这里姑且不讨论综合素质评价的随意性,这种导向显然放大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功能,很容易使得考生从对统一高考成绩的“分分计较”变成对“综合素质评价”成绩的“分分计较”,进而使得“应试教育”从全国统考走进了高校组织的“综合素质评价”测试。
当然,“三位一体”招生方式把一部分招生权力从教育主管部门转移到高校,扩大了高校办学自主权,这是值得肯定的,但高校组织的“综合素质评价”还须体现专业性和科学性。只有提高了高校自主招生的能力,“三位一体”招生方式才会体现应有的价值。
故而,对于“三位一体”招生改革,先别忙着为其点赞。高校自主招生无论是观念上、理论上还是技术上都尚有很长的路要走,高校也不能在“三位一体”招生改革中满足于招生权力的转移,拥有更多招生权力的同时,也需要有相匹配的招生能力,这需要更加专业的评价团队全程参与“三位一体”招生中的综合素质评价。
(虹野,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