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治理是近年来国内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趋势。不仅上海高校有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应用技能型4种类型和综合性、多科性和特色性3个类别,每所高校都可以在这“二维”分类体系“十二宫格”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与此类似,近日,浙江也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将高校分为研究为主型、教学研究型、教学为主型3种类型和多科性、综合性2个类别,每所高校都能在“六宫格”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其他地区,如江苏、山东,也在探索高校的分类管理与评价。
就世界范围来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普及化的来临,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得到完善,组织机构的形式也更加丰富和多样,这对高等院校的分类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国也探索出不同的高校分类治理手段和方法。
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美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特色是定位明确、层次分明,相关部门也非常重视对高校的统筹规划和分类管理。卡内基教学发展基金会以院校分类管理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其2010年的版本将高校划分为六个类别:博士学位授予机构,硕士学位授予机构,学士学位授予机构,副学士学位授予机构,专门学校和印第安部落学院。该分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府对高校的决策和拨款。此外,美国还存在其他类型的高校分类方式,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最佳大学排行榜,将大学分为全国性大学、全国性文理学院、地方性大学以及地方性学院四个类型,再根据其资金来源及是否盈利分为公立院校、私立院校和盈利性院校三大类。
由于美国教育管理的权利主要在州政府,因而各州高校的分类治理情况略有差异。如加州推出了一系列分层治理的制度框架,其高校的整体格局呈现大学、学院分层定位与学科特色分类发展相结合的趋势。德州公立高等教育在拨款时,根据不同的高校类型,采用三种不同的拨款公式,一类是公立社区和技术学院拨款公式,二是一般学术机构拨款公式,三是公立医疗机构拨款公式。总体来说,美国政府在高校分类治理中的作用是间接的和宏观的,其手段包括立法、拨款或规划等多种形式。
多样性是欧洲高校的核心概念之一,因而欧洲高校的分类治理也很普遍。荷兰高等教育专家弗兰斯F范富格特曾指出:“高等教育多样性将在满足学生和市场需求、提高高校效率、促进社会流动和创新等方面产生多种积极影响。”基于此,欧洲于2002年起实施高校分类项目,主要关注不同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谢亚兰博士的研究表明,欧洲高校分类的指标体系,从系统、结构、专业、方式、声誉、构成及价值与氛围等六个方面均体现出多样性特征,且欧洲成熟与多样性的高等教育系统成为开展高校有效分类的基础。
在欧洲高校分类治理方面,德国的模式值得借鉴。其高校也是按照两个维度进行分类,根据人才培养方向及颁发学位的层次,分为综合型大学及同等级高校、应用科学大学、高等艺术和音乐学院和职业学院;根据学术导向和人才培养取向,划分为学术型大和非学术型院校2大类。需要说明的是,德国不同类型高校的差别主要在办学定位上,从而体现出差异化的功能水平和特色分化,并非是垂直方面的等级化,没有一流、二流和三流的等级区分。正是这种高校分类办学、错位发展的高等教育格局,吸引了不同学习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的学生,促进了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此外,分类评价也是国外高等教育治理的重要趋势。当前,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趋势是采用“审核评估”理念,充分尊重各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目标定位和发展特色,按照“一校一标准”对高校设定的质量标准、采取的行动及达成情况加以审核,不再“一把尺子量所有高校”,而是“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这种模式在美国、英国、瑞典、芬兰、新西兰和中国香港等地都受到推崇。
值得警惕的是,国外有些国家的高等院校分类治理,并未实现明显的功能分化,高校层级明显,缺乏办学特色。如英格兰在高等高校分类管理过程中,不仅政府显性的政策,将高校分为精英院校和普通院校,导致高校的等级和分层厉害;而且其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和研究委员会在评估和资助不同类型高校科研方面,采取同一标准和规则,导致高校丧失了自主性和特色性。
所以,对高校进行有效分类及管理,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分类治理趋势的体现。当然,为真正实现高校分类办学和特色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强化分类,弱化分层,分类管理与评价高等院校,避免可能出现的层级观念和隐形的政策偏向。
作者,肖纲领,青年学者,社会教育评论员,蒲公英评论、浙江教育报、现代教育报等媒体特约评论员;里瑟琦智库特约撰稿人。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