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去接受大学教育到底值不值?公众急需“真相”解开谜团。为提升高等教育在最有话语权的“买家”——学生心中的价值,高校可以采取何举措?
学历的价值谁来定?
多年前,人们曾一度把上大学看作是极为荣耀的事情。然而随着大学不断扩招,学历似乎在悄然间不断贬值。“今天的博士不如5年前的硕士,5年前的硕士不如10年前的本科”的说法不绝于耳,公众对学历价值的探讨愈发激烈。在美国,有关学历价值的讨论同期上演,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美国高校经历财政寒潮的背景下,学费不断上涨和学生负债水涨船高,让教育的投资回报率不被看好。2012年《经济学人》的一篇文章指出,学费的上涨速度远远超过了通货膨胀率,越来越多靠贷款读完大学的学生会在毕业后多年里饱受负债的煎熬,如此看来接受高等教育或许并不划算。
美国高校是否能给学生提供与学费相当的教育经历和机会,毕业生又是否掌握了相应技能来帮助他们实现未来人生目标?公众急需一系列“真相”来解开这个谜团。然而不幸的是,高等教育界目前缺乏对上述问题的有效测量。谈到培养质量,高校常常拿大学排名来“证明”自身成果。但是,这些排名本质上忽略了高等教育对学生个体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往往只侧重那些直观的、数字化的指标,比如平均高考成绩、学校为每位学生投入的平均开销等。《纽约时报》专栏作者弗兰克布鲁尼在他2015年新书《你去哪儿并无法决定你是谁》中阐述道,学生选择去排名靠前的高校并不能代表他们能接受到极为优质的教育,也不能保证他们拥有一个前途光明的未来。
教育回报率究竟应该如何计算和测量?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谁又更有话语权?盖洛普最新发布的《2015年盖洛普-普渡指数报告》中给出了答案——当然是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买家”的学生最有权利为高校提供的服务打分,盖洛普调查由此诞生。该调查起始于2014年12月16日,到2015年6月29日结束,共收集问卷30151份。参与调查者分布于美国50个州,年龄在18岁及以上,均取得了美国正规高校颁发的学士学位。盖洛普在2014年曾做过类似的调查,但是未涉及对教育回报率的探究。2014年的调查发现,学生所选高校的类型,例如公立或私立、规模大小对毕业生未来的影响远不及学校经历重要。那么怎样的学校经历能够对学生未来产生积极影响,这些经历又是如何提升学生心中高等教育的价值,高校又该为提升教育回报率制定怎样的措施呢?
五成毕业生强烈认同“教育值这个钱”
首先,为了搜集学生对教育回报率的反馈,此次盖洛普调查要求参与调查者根据自己心中的标准对高等教育价值的认同度进行打分,5分为“非常认同”,1分为“非常不认同”。结果显示,五成毕业生强烈认同其接受的本科教育值得花费四年的学费。从院校类型来看,公立高校(52%)与私立非营利高校(47%)在“值这个钱”的问题回答上区别不大。而私立营利性高校或许由于收费偏高或无法提供性价比高的教育,仅有26%的该类型高校毕业生认为其接受的高等教育“值这个钱”。另外,研究型高校在这一问题的得分较高,52%的研究型高校毕业生强烈认同其接受教育的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盖洛普的此次调查对象涵盖过往几十届的毕业生,并非仅限于最近几届,这为老毕业生与新毕业生数据对比奠定了基础。通过数据对比,盖洛普发现十年以前的毕业生比近十年(2006—2015年)的毕业生更强烈认同教育的价值。较年长的毕业生由于已有一段时间的职业发展,他们有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阅历来验证高等教育的价值。
调查还发现,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着其对教育价值的看法。在近十年的毕业生中,被雇用全职的毕业生群体强烈认同教育“值这个钱”的比例为39%,高于处于失业状态的毕业生群体8个百分点。另外,收入也影响着毕业生对教育价值的评判。近十年毕业生数据显示,收入越高的群体对教育价值的认同度越高,其中工科和法学院毕业生对教育价值的认同度最高。
近年来美国高校学生的负债情况已愈发严重,《华尔街日报》刊文指出,71%的2015届美国高校毕业生都背负学费债务走出校门,盖洛普的数据也显示近十年的毕业生中超六成(63%)曾为大学学费贷款。那么,学生的负债情况会让其对高等教育价值的认定有何影响?盖洛普调查发现,即使身背债务,近十年的毕业生中仍有33%的负债群体强烈认同其接受到的高等教育值学费的价钱。当然,贷款的数额直接影响着毕业生对高等教育价值的认同度,贷款数额在25000美元以下的群体认同度最高,为43%。贷款数额超过50000美元的群体认同度最低,为18%。与此同时,负债对于毕业生未来人生的发展有所制约,例如他们会延迟买车、买房的时间,推迟攻读研究生的计划,甚至放弃眼下合适的创业机会。
支持和经历撑起教育价值
当然,一份报告若只有直观的数据并不能解决问题,盖洛普在此次调研中还发现了能提升毕业生对高等教育价值认同度的六大因素。这六大因素可被归为两类——支持和经历。其中,支持主要表现为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与辅助、前辈对学生的全方位引导,以及教师在学业上的近距离指导。有过这三方面中任意一种支持的毕业生群体,其强烈认为教育“值这个钱”的比例是没有任何支持群体的两倍。由此可见,“支持”类因素对毕业生教育价值认同度的关键性作用。为此,盖洛普提出,高校若想提升高等教育在毕业生心中的价值,可以适当加强上述三方面的辅助。
师生交流、前辈指引及学业指导三种措施对高校来说并不新颖,但要做得恰如其分、颇有成效却是一门学问。盖洛普的这份报告建议,在师生交流方面,高校不能只简单推行一套师生交流方案,重点是要把握师生交流的质量。高质量的师生互动意味着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快速找到老师,并且老师给予学生的建议不是客套话而是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解决方法。从长远来看,加强师生互动将影响高校的校园文化,它会促使教师将相应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并且最终会变成教师评职称时高校需要考核的指标。盖洛普指出,目前美国很多高校都存在着师生交流不积极的现象,高校在师生互动方面下功夫势在必行。
除了在校老师的帮助,“榜样”的力量也不容小觑,高校需要为在校生聘请更多有着过来者经验的学长学姐引路。例如美国克莱姆森大学商学院就积极组建了校友、在校生“一帮一”项目,在校生通过接触已毕业校友来获取相关职业资讯,而学校雇用校友的费用相对低廉,不至于造成巨额开支,大家互惠互利何乐而不为?而在学业方面,学校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项目,更要注重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教师“手把手”的指导。盖洛普调查发现,仅是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并不能很大程度上提升其对高等教育价值的认同度,但是项目领导老师的积极介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研究课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阶段收获更多。
提升毕业生对高等教育价值的认同度不仅可以从“支持”入手,盖洛普的调研还向我们展示高校可以从“学生经历”入手。调查显示,拥有以下三种经历的学生对教育价值的认同度更高: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的实习机会,在课外各项社团活动中极为活跃,以及需要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去完成的学习项目。盖洛普通过对工作十年以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三种“支持”和三种“经历”对他们毕业后的人生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校阶段有过支持或是经历的毕业生群体,其毕业后的工作积极性是没有支持或是经历群体的两倍。此外,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目标、理财、服务社区以及管理自身健康。虽然听起来不免有些神乎其神,不过盖洛普确实用数据证实这些论点。近期,美国几家主流媒体对盖洛普的教育回报率报告相继报道,一时间引发公众对教育回报率的讨论。不过,真正有话语权的当属“买家”,他们心中自有一杆秤,能准确掂量出高等教育的价值。好在盖洛普为高校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提升高等教育的价值也需要高校自身的积极参与和努力。
麦可思研究所有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对于使用产生的一切侵权问题,我们将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专注高等教育,微信搜索“麦可思研究”查看更多内容。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