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教育网 教育新闻

杨东平:不做“人上人”,要做“人中人”


时间:2016-08-04 08:36:22   编辑:淮安教育网

随着我国适龄入学人口持续减少、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育供求关系日益宽松,我们应当更有条件实行更为理想的教育、更好的教育。然而,现实却依然严峻,小学生的升学和择校竞争异常激烈,学业负担沉重,身体素质下降,乃至自杀事件频发,令人痛心不已,并十分困惑。

在我看来,这一现实深刻地揭示了,虽然我国已经进入普及教育、全民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的时代,进入互联网和学习化社会,但我国教育的软件依然是旧的,学校内在的价值和制度安排依然是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这是需要加以更新和改造的。

毫无疑问,造成这一现状,主要是社会性、制度性的原因,如独生子女政策、高考竞争、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等;但与此同时,家长的非理性和一些陈腐观念,也在推波助澜。

当学校和家长都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时,家庭教育的功能却被极大地异化了,家庭的作用不再是儿童的避风港,不再是发现和帮助儿童的人格养成、个性发展,而成为学校和家长合谋的“第二战场”。

学校用分数排名和“家校通”时时控制,使家长心甘情愿或不情愿地沦为应试教育的帮凶。我们知道,来自亲人的伤害往往是最有效的。家长需要警惕和改善的方面很多;但对儿童最具杀伤力的,我以为主要是以下两种。

一是“疯狂母亲”的集体焦虑和恐慌。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商业蛊惑,她们不惜用高负荷的课外学习压榨儿童的身心,将他们置于“五加二,白加黑”的严酷生存状态之中。她们的许多行为与“虐童”无异,却有一个崇高的借口:为了孩子好。

须知,我国的高校毛入学率已经超过30% ,高考录取率全国平均达到了73% 以上,许多大中城市的优质中小学超过了50% ,但她们绝不会降低目标,只瞄准极少数重中之重的“牛校”。

许多学生最终病倒、累倒在“起跑线”上,还有许多被拔苗助长、金光闪闪的“牛孩”,似乎在名校竞争中赢了,却不一定能够走向成才的终点,犹如在马拉松比赛中头几圈的领跑者一样,最后却“赢在起点,输在终点”。

很多父母直到最终失去孩子,或者孩子的身体、精神和心理严重受损,不得不休学退学,或者孩子违法犯罪时才后悔莫及,才认识到分数和学历其实没有那么重要,拥有一个鲜活、健康、善解人意的孩子——哪怕他只有一个平淡而正常的人生——本身已是莫大的幸福。需要特别提醒,每个家长都必须十分警惕和重视预防青少年自杀,永远不要掉以轻心,以为那只是别人家的故事。

必须认识到,在外在教育环境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家长仍然是可以有所选择的。破除对“起跑线”的恐惧,家长要有一颗强大而坚定的平常心,善待儿童,把儿童当做儿童而不是神童来培养。

叶圣陶的名言“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说的就是循序渐进、有机成长的常识。需要淡化早培热、培训热,淡化分数崇拜和名校崇拜,意识到超常教育不是提前教育;对儿童而言,身体健康、人格健全、有个性和兴趣、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热爱阅读等,比那些排名、证书重要得多,那才是世界通行、能使孩子终身受益的早期教育。

很多家长会说,这些道理都明白——但还是要逼孩子。支撑这一行为的,是望子成龙、让孩子出人头地做人上人之类的信条。在独生子女的时代,这一价值观被极大地合法化了,与所谓的“成功学”合流,将高官厚禄、大房豪车视为成功,“读书做官”重新成为主流价值,甚至将骄奢淫逸视同“精英生活”。

必须明确地说,这套在封建时代形成的价值观是极其陈腐的,与当今全民教育时代培养现代公民的价值观格格不入,早在百年前即为“五四”的新文化和新教育所摒弃、批判和改造。这种沉渣泛起,是社会文化的倒退,是当前教育病态深层的文化原因。

二是所谓的“丈母娘经济”。让我们正视这样滑稽而糟糕的图景:一方面,家长拔苗助长、高压威逼儿童超负荷学习,剥夺他们童年的快乐;另一方面,待孩子进入青年时代,有可能一展身手之时,则用极端功利主义的小市民的庸俗眼光,嫌贫爱富、唯利是图,葬送他们的任何探索、冒险追求,断送他们自主的事业和爱情选择,希望他们像年过半百的某些官僚那样谨小慎微、循规蹈矩和养尊处优。

这样的“天下父母心”到底是爱孩子还是在害孩子?许多在强势家长的越俎代庖下长大的青年学子,像《家》中的一些主人公那样苟且偷生,重演着上一个时代的悲剧。

来一点正能量吧!在一个能力取胜的时代,学历和分数的作用只是一时的和有限的。没有人关心成龙、邓丽君的学历,也没人打听王石、任志强毕业的学校,因为这没有重要性。

在终身教育、互联网和学习化的时代,一个人真正的本事,是学会学习,是有兴趣、有动力地自主学习。那是每个人都可以追求、可以实现的。而民主主义视野中的公民教育,需要告别“精英主义”价值。真正的精英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做最大众的事。

如同陶行知所言:“既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而要做‘人中人’,要把自己所学得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这难道不值得每个家长深思吗?

文章选自杨东平新著《中国教育会好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5月

杨东平新书

策划:源创图书出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5月

本书是杨东平近年来的教育随笔和时文结集。书中既有对起跑线上的竞争、奥数教育、超级中学、小升初、教育公平、考试制度等热点问题的批判和剖析,也有对教育文化的深刻反思,对新的教育理想、教育价值的理性探讨。作者通过对各种自下而上的教育创新案例,探究教育变革的路径和机制,回答了“教育能改变吗”的疑问。

策划:源创图书出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5月

本书是杨东平先生近年来的教育演讲结集。

作者从教育问题出发,围绕中外教育差异、家庭教育、高考改革、教育公平、教育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创新等,探讨教育的价值,教育改革的方向,回答什么是好的教育。其深刻的思想、开阔的视野和深入浅出的表达别具魅力。

欢迎关注教育思想网微信公众号(微信号:eduthought)

教育思想网读者群:299487468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