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术与鸡汤
——从活佛到仁波切
张鸣
过去,西藏的政教合一体制,催生了具有世俗权力的宗教领袖的转世制度。大庙里的可以转,小庙里的,当然也无不可。转世的僧人大小领袖,说他是喇嘛可以,按汉人的说法称之为活佛,听起来更神。学究气地称之为朱古,当然也行。现在流行的,是藏人的说法,仁波切。
在民国和民国之前,除了几个大活佛之外,其余众多庙宇里的活佛,除了这座庙方圆几里乃至几十里之外的人,没有什么人理会,当然也不需要官方认可,像当下一样,发给证书。这样的活佛,也不像班禅达赖一样,具有世俗的权力,有僧官和俗官为之奔走,有藏兵为之调遣。在自己的寺庙周围,远不如当地的贵族或者头人有权有势。
清朝统治者虽然尊崇藏传佛教,但内地的喇嘛,却跟汉传佛教的和尚一样,只有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才出来念经。到了晚清,随着欧风东渐,在破除迷信的前提下,随着汉传佛教的式微,也跟着式微。
但是,到了民国中叶,不知怎么一来,藏传佛教就开始由衰转盛了。各地有权有势的军头们请活佛来讲经,开法会,成为一种时髦。你请,我也请。挨着藏地的四川和云南的大小军头,包括行政官员以及商人,有事没事,就请活佛们为他们做升官或者发财法会,不知怎么折腾一下,念念经,跳一跳扎布,据说就可以让人升官发财。灵与不灵两说,但请的人络绎道上。割据湘南的军头唐生智和他的省长赵恒惕不和,两下斗法,最早就是借藏地来的活佛,两边开金光明大法会。后来,唐生智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让自己的部下全体受戒,归依藏传佛教,每个士兵,都发一个受戒证书,上面印着代表佛的应身、法身、报身的三身佛一枚。
其实,活佛只是汉人对有势力的大喇嘛的一种俗称,大约起源于元代。蒙古人治下的元朝,喇嘛是特权阶层,可以横着走,尊之为活佛,名符其实。当初的意思,只是说你牛逼,并没有夸他们神通的含义。但是这个词儿流传到后来,就变得神通广大了。庙里的泥胎,不过是佛的象征,人们还要膜拜,何况活的佛?有几个人能明白,所谓活佛,不过是转世修行人,不是活的佛,更没有十地的法力。在藏地,即使大活佛,也得到几个著名的儒佛学院性质的寺庙,比如色拉寺里去修行,通过研习佛典,取得学位。
然而,佛教能够传播开来,根本不在于佛学理论的精神,修行者的功夫,关键是世俗社会的现实需求。他们需要僧侣们作为中介,为他们彼岸世界神佛那里,求得现实的好处。所以,活佛这个概念,越到后来,就愈发闪闪放光,具有魅力。民国时有权有势之辈,对活佛发生兴趣,是因为这些人是活着的佛,当下的有权有势的人们,对活佛有兴趣,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他们对活佛的期待,不是这些人的佛学造诣,他们的道德修为,而是他们的法术。藏传佛教,虽说黄教领袖群伦,但花教和白教,也有份额,越是偏僻的地方,宗教的品质就越杂,原始的本教,也生生不息。所以,吐火喷烟,跳跳大神儿,本是小活佛们的应有之义。你要什么,人家就能给什么。恰好,有权势的人们,根本就对佛学,对佛教信仰没什么兴趣。他们要的,就是这些活佛们,通过自己的法术,或者说巫术,为他们祈福避灾,升官发财,让他们官运和财运亨通。
出入权门和钱门的,都是活佛,但是,跟中产阶级和白领们厮混的,都是仁波切。现在有身份,有品位的中产阶级,无论男女,如果没有个来自藏地的仁波切做自己的上师,舍出大把的银子供养仁波切,偶尔听他们灌点鸡汤,就一定属于没品之人,讲究的场合,没人搭理他们。仁波切的鸡汤,一定要掺上一点佛教术语,什么因缘和合,什么有为法,什么业缘云云。就好像煲好的汤里,放上人参罂粟壳一样。据说味道好极了,喝了上瘾。所有的成功学大师,包括大小于丹们都不能望其项背。
于是,汉传佛教的法师们,也在向仁波切们靠拢。大家比学赶帮,都在熬鸡汤,灌鸡汤,实在熬不出来,用鸡精兑点也行。但是,汉传佛教的法师们,好些都是半路出家,所熬的鸡汤,缺少佛学的味道。一位出版过许多鸡汤专著的著名法师,一次在公共场合,被人问及,佛教讲因果报应,为何许多行善者得恶报,行恶者却活得好好的?这样的简单佛学的问题,他居然答不出,顾左右而言他。我想,这样的问题,如果提给藏地来的仁波切,想必他们是能回答的。
但是,活佛加仁波切的需求量太大了。众多的升官发财法会要开,连非佛教的传统项目,也要展开,那么多的卦要算,那么多风水要看。加上人数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的心灵需要慰藉,那么多的欢喜佛招法需要施展。已经有的具有官方证书的活佛和仁波切(其实都是一回事,只因为功能不同,必须分开来说)远远不够用了,越来越多的山寨活佛和仁波切被制造出来。到今天,已经用不着非得是藏人了,即使汉人,即使你曾经不过是歌手,不过是个混混,一本佛经没有看过,只要懂几句术语,最好还得会说几句藏文,经过一番包装,一样可以成为仁波切,出入权门,就是活佛。仁波切们的日子过得太滋润了,以至于好些号称儒学大师的人,也开始向佛教靠拢,偶尔,在讲弟子规的时候,也会夹上几句佛理。
有悲观者说,这是一个末法时代。错了,这是一个佛教最好的时代。只要沾了佛,塑料垃圾也能发出金子般的光芒来。
南无阿弥陀佛!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