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教育政策出台前充分酝酿要好于事后公关
文/虹野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跟踪掌握舆论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对重大突发事件及早阐明事实真相、观点主张、政策举措。同时完善协调机制,搭建联络平台,充分调动专家学者、地方、学校、媒体等多方力量,做好正面引导。
从上面的通知来看,对于信息公开,社会了解政策具体内容是有很大帮助的。但也明显带着单向灌输的高傲姿态,不禁让我想起一则故事,大概内容是一头狮子给羊、马、兔子等小动物开会。狮子说会议的主题内容是讨论一些吃羊、马、兔的顺序,羊、马、兔战战栗栗的说,狮子大王,能不能不吃我们啊。狮子笑呵呵的说,不要偏离会议的主题,我们是讲民主的,大家继续讨论。
在当前利益多元化的今天,很多领域已经成为了零和博弈,以这次减招风波为例,在总名额不变的情况下,这个地区多了名额,那个地区就少了。无论教育信息多么公开,无论事实的真相多么明朗,都无法避免的引起民众之间的博弈。当然处于博弈的风浪中心的则是制定这些政策的主管部门。就像羊、马、兔如果陷入到了被吃的顺序争夺之中,在其无法避免受到伤害的时候,必然是一哄而散、落荒而逃。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聚集多少专家学者、媒体,其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
最为重要的是,在这则通知中对民众的利益诉求几乎是没有任何的回应,仅仅是要求各部门关注和掌握教育热点难点,对于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如何解决、以及用什么程序来解决却没有提及。更多的是认为主管部门的政策都是正确的,是“真理”,要阐明真相,进行引导,而后落实贯彻。
这种不顾及社会利益诉求的反馈机制并不利于事情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反而可能会酝酿更大的社会风波。办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中间出现一些偏差是很正常的,主管部门和社会形成良性互动,群策群力来研究办学对于教育来说是更有利的。而不是在教育政策出台之际,群集专家、舆论进行公关,让社会接受。教育政策出台之前的充分酝酿远远比出台之后公关来的更好。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预告:教师偏爱优秀学生的教学伦理辨析 为避免错过,可订阅)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