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方有好教育
文|乌蒙流浪者(一个曾经的官场宠儿,一个三尺讲台的游子,虽然世间坎坷密布,但美好的东西总在前面,快乐,是一辈子的追求.如果岁月可以重来,我依旧会选择这样一条人生路,简单而又幸福。)
近日阅读佐藤学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这本书中透露出来的教育改革的冷静与睿智,务实与执著令我感慨,也令我们汗颜。何谓静,正如佐藤先生所说所作的那样,他坚持20年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初中,高中,养护学校等等,他走进教育第一线,看过数不清的教室,接触过数不清的老师,倾听过无数老师,学生的意见。他脚踏实地,静静的推动着教学改革,不追求热闹喧嚣,更不做表面文章。回过头来再对照我们进行的一些教育改革,包括和们正在强力推行的教与学方式转变,弥漫着浮躁之风,充满功利主义,甚至矫揉造作,东施效颦,脱离实际。我们个别教育专家,有几个能像佐滕学那样坚持20年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有几个能放低身价用心倾听老师的声音?有些教育专家已经脱离教育第一线数年甚至数十年,或许并不了解最真实的教育状况,却又不愿意深入教学第一线,走近老师、学生和家长,而是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可能会推出一系列与实际教育相距甚远,甚至毫无成效的教育模式、方法和理念。
在这本书中,有一句话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我们推行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不是听学生的发言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相倾听的教室。要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既不是追求自学学习,也不是让教室解体为零零散散的个体。教学方式改革的渐次推进,要脚踏实地。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是真正的教育。教育需要张扬个性,但不需要表面上的热闹与喧嚣。教育需要适度变革,但不需要频繁的急功近利的折腾。教育的厚度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传承,需要我们每个人,包括教育的决策者和专家们真正静下心来,走进教育第一线,去了解教育的真实情况。
教育热闹,独缺一静,心静方能有好教育。
谈一谈近几年搞得轰轰烈烈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我并不是要否认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这是教学的大方向,必须转变。但同时,如果是急功近利的改变,甚至是不切实际的折腾,脱离实际,不仅没有达到转变的初衷,甚至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当然或许有人会说,任何改变都会有曲折,都会付出代价,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学校不是工厂,学生不是简单的工业产品 ,因此凡是针对教育的改革都必须慎重,必须做足调查研究并充分征求一线老师,学生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因为学生青春一去不复返,逝去的就不会再回来。
这事得从几年前说起。那一年,从山东冒出一所火得不能再火的学校。据说那所学校的四周挂满黑板,老师上课少讲甚至不讲,学生分组自学讨论,分享学习成果,学生主宰课堂,老师退居二线,课堂热闹非凡,据说考试成绩相当不错。因为此,这所偏远学校成为引得无数老师如同朝圣般买好门票涌入这所学校,顶礼膜拜。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在很多地方强力推行。瞬间,一些教室里也挂满了黑板,学生分组合作,主宰课堂,老师不能说也不敢说,因为说多了就会被视为不合格,就会被扣上填鸭式教育、灌输式教育的帽子,传统讲解式的教育模式被批得一文不值。面对热闹非凡的课堂,面对动辄小组讨论,动辄由学生主宰课堂的场面,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只能听到赞扬声,不愿意去发现问题。我的心中一直有隐隐的担忧,我总觉得这种一阵风似的改革,这种不顾本地实际情况的拿来主义,终究会付出代价。
后来我听说个别学校甚至规定老师一堂课只能讲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剩余的时间都要给学生,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讨论、交流、总结。我承认出发点是好的,但随后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领导视察的时候老师闭口,领导走了老师再继续讲。老师上课再不能挥洒自如,畏首畏尾,难以想象,那样的课堂会成为好课堂。
我一直在反思,一堂课,老师究竟可以讲多少分钟?课堂究竟应当由学生主宰还是由老师主宰,这不应当由教育专家说了算,而应当由课堂本身说了算。有些课,可以整节课都由学生主宰,老师只是旁观者和指引者。但有些课,老师可以讲一整节课,由老师主宰又有何妨?我记得高中时候我的语文老师的课堂,当她对一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娓娓到来的时候,她那优美的声音,丰富的表情如若春风,渗透进我们心里,老师的精彩讲解,学生的用心聆听,正是教育的一道最美风。然而,现在的教育,弥漫着浮躁的氛围,现在的很多学生,只知道大声讨论,已经不知道该如何静下来聆听,这本身也是教育的缺失。
举几个实例进行说明。 在教与学方式转变轰轰烈烈地强力推行的时候,我们有幸到各个学校去听名师的数学示范课。当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少示范课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甚至可能有些老师已经把这堂课上过一遍,示范课事实上仅仅是一场表演课。我的确听到了几堂质量高,效果好的课,同时,相当多的示范课令人担忧,也让人看不明白。有一次听一位老师的示范课,课题名字是《一次函数的图像》,我相信能上示范课的老师都有相当的教学水平和把控能力。但为了刻意展示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成果,展示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讨论过程,这位老师不停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再让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出来跟全班分享。在整场示范课中,这位老师的确惜话如金,讲得很少,达到了专家的要求。但学生的总结分享的确又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听得不是很明白。同时因为设置了太多的分组讨论环节,有些问题甚至有些牵强,导致学生无法将讨论进行下去,出现冷场,课堂连续性和数学逻辑思维连续性受到破坏。结果,这堂课只完成了不到一半的正常教学任务,而且效果并不理想。我想,这位老师的真实教学效果绝不至于如此,某种情况下,公开课也许是一位老师上得最糟糕的课,因为公开课里透着功利,因为老师被某些条条框框所羁绊,甚至因为要迎合个别领导和专家的胃口,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这不是个例。很多老师困于课堂要少讲甚至不讲的指示精神中,痛苦不堪。有一个笑话或许可以反映相当多老师的这种窘迫。某数学老师上了一节示范课,课后的评课议课中,她的示范课得到了来自听课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扬,课堂活跃,小组讨论效果好,学生参与度高。然而,当天晚上的作业完成情况一塌糊涂,绝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掌握这堂课的知识和技能,迫于无奈,她只好在第二天把这堂受到专家和领导高度赞扬的示范课重上了一遍。
这不是教与学方式转变的错,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本身没有错,这是不顾实际情况急功近利的教与学方式转变的错。教学方式的确需要改革,需要转变,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走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这是教育的大方向,谁也不能逃避。但是教育在需要改革的同时,更需要冷静地传承。现在某些专家评课议课中,凡是课堂热闹的,学生说得多的,都认为是好课,却不看看课堂上究竟有多少孩子真正在讨论,在分享,还有多少孩子根本无法参与讨论,成为旁观者。凡是上课老师多说几句的,就一棍子打死,认为老师说多了,课堂就失败了,就扣上填鸭子式教育、灌输式教育的帽子,都认为以前的教育模式都是洪水猛兽,甚至认为那是对学生终生的伤害,是老师不可饶恕的罪过。言辞之慷慨激昂,令人吃惊。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育教学的多样性就是教育的魅力所在,让老师按照某种固定模式上课,每个老师每节课都是分组讨论,都是热闹非凡,教育表面热闹,其实已经变得枯燥无味。其实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基础的学生群体,不同的老师,甚至同一门学科的不同章节,都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小组学习,片面强调参与讨论,片面强调老师少讲不讲,片面强调课堂热闹,都会让课堂流于形式。课堂改革应当是静悄悄地,不应当是轰轰烈烈的。所以,教育一定要静下来,必须要静下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育是一场心灵的旅行,要带着学生看沿途的风景,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教育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现在每天课堂我都会冷静地想一想,这堂课该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我该如何进行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该如何让学生体味到数学的快乐同时又能扎实地学到知识。如何提高学生的素养同时又能直面中考。
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依旧在进行,但还在路上,远远没有到达终点。对于我们老师而言,固步自封无异于走向困境,改革创新是必由之路。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停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要走近学生,走近学生家长,用心聆听他们的声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本文为乌蒙流浪者原创,首发乌蒙流浪者的博客)
淮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