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教育网 教育新闻

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要引起教育者反思


时间:2016-04-28 16:46:49   编辑:淮安教育网

时下,中小学课堂讨论流于形式的问题比较突出,有小组无合作,有合作无讨论,有讨论无碰撞,有碰撞而无评价等现象普通存在。加之课堂讨论方便了学生说悄悄话,扰乱了课堂秩序,影响了教学效益,引发了众多教师和家长的不满,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反思。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必须合作相处,才能同舟共济。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这种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从人造卫星上天到人类基因图谱解密,没有一项重大科技成果不是科研人员通力合作的结果,因此,需要对学生加强合作精神的教育。

作为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讨论何以会流于形式?深度剖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问题不真。合作学习源于问题,并以课堂讨论的方式实施。所有的讨论都是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的,如果问题根本不存在,那么讨论必然流于形式。什么是“问题”?《辞典》中很明确: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一位教师执教朱自清的散文《春》,问:“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要描写春天呢?”──朱自清怎么就不能写春天呢?这里有什么“矛盾”和“疑难”吗?无疑而问,无难可疑,“讨论”必然无效。如果改为:“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美在何处?”这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文的核心问题,课堂讨论自然会异彩纷呈。是不是真问题,这是课堂讨论有无价值的前提。

第二,方法不当。有专家曾将现行课堂中的“无效讨论”概括为:七“不”、两“假”、一“无”。七“不”是:不给时间(不给时间思考)、不给材料(空想)、不给背景(没有任何依据)、不给方法(瞎猜)、不交锋(各说各话)、不辩驳(只要说出来的都对)、不分析(只有表态不问为什么);两个“假”是:假答案(问的是A答的是B)、假统一(不管是什么答案都会被评为“好”,所以是假统一);一个“无”是:无结果(没有解决任何矛盾和疑难)。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合作,是无效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必须以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为前提,以问题为载体,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科学的方法指导和教师的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必然流于形式。

第三,管理不到位。科学管理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课堂有效讨论的保障。现行的小组合作学习,过分强化小组长作为优秀生的作用,优秀生展示表演,其他学生当观众,挫伤了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让优秀生做小先生,让后进生进行展示,既能促进后进生转化,也有利于优秀生的发展。团队评价的缺失,也是导致课堂讨论流于形式的重要因素。因此,从科学管理入手,强化目标引领、师生互动和评价激励,才能有效开展课堂讨论。

(作者许兴亮,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54次入选“锐评”栏目。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阅读( 8)评论0赞0收藏